現在人們普遍把晚清的吳圩維改統稱為康良維新,這裡的“康良”自然是指維新時期的兩位領導人康有為和梁啟超。 這兩人其實本來就是師徒,梁啟超是康有為的學生。 當然,吳蜥維新失敗有深刻的歷史原因,但今天的歷史學家通常承認這種改良主義的努力,但對康有為和梁啟超的評價卻大相徑庭。
對於梁啟超來說,現在的人通常被評價為對中華文明做出巨大貢獻的一代學者,順便說一句,他也是第乙個發明“中華民族”一詞的人,對中國歷史做出了重大貢獻。 後人對他評價很高。
然而,對於康有為來說,評價就沒那麼好了,雖然他在復辟時期算是進步派,但是這個人後來很快成為頑固派,他反對革命,在孔的復古、張勛復辟等活動中起到了非常不光彩的作用,被後人詬病。
為什麼這兩個人如此不同?
其實根源在於這兩個人的思想其實是不一樣的,康友是乙個人,實際的根源還是保守的,他所有的改革都跳不出封建皇權的框架,看來他頗有執念;但梁啟超不同,他比較進步,在改法時期,他確實像老師一樣揮舞著旗幟吶喊,但後來發現似乎救不了國家,他也試著為國家思考另一條路,尤其是在辛亥革命成功之後, 梁啟超發表《新中國建設問題》,肯定武昌起義的必然性,同時提出了未來中國新政治制度的建設規劃;甚至,也正是因為梁啟超的一聲吶喊,才引發了五四愛國運動。
康有為和梁啟超。
那麼,能不能說梁啟超是進步革命家,而康有為是保守派呢?
其實這樣說有些不準確,康有為可以認為他確實有一些“傻忠”的念頭,對忠清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屬於典型的“保皇派”,就像舊封建時代的乙個倔強頹廢的文人,卻暴露出一些新思想。
然而,梁啟超就不同了,雖然他沒有康有為那麼愚蠢和忠誠,但總的來說,他的政治理想遠非很進步,還是保守的,介於改革與革命之間,梁啟超也傾向於改革,他也支援過其他政體,比如“開明**”憲政和“虛偽的共和制”, 而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也回歸了傳統,認為中國需要用“固有的文明”,弘揚傳統文化才能強大。
現在來看,梁啟超的很多想法顯然都道不通,那為什麼不批評梁啟超呢?
甚至從打扮上,從氣質上就能看出梁啟超是比較文明的。
這是因為我們今天不能通過“神的視角”來看待古人,今天我們知道歷史走向,知道正確的道路,但梁啟超沒有歲月的流沙之力,在當時的環境下,很難說誰對誰錯, 而“君主制”一定是錯的?當時,德國、奧匈帝國、沙皇俄國、日本都是強國,甚至日本還在維持君主制的前提下進行改革,還是乙個東方國家,不能不說是當時人民心中的一種可能選擇。
梁啟超確實多變,但他的初衷始終是一樣的——強國富民!當有人指責梁啟超善變時,他回答說: “這絕不是情感或權力的問題,而是由我的中心思想和一貫的倡導決定的。 我的中心思想是什麼?這是愛國主義。 我一直代表什麼?這是為了拯救國家。 知道了我的罪,讓世人、後人評判,我梁啟超就是這樣的人。
由此可見,梁啟超本人也會不斷修正自己,不斷進步。 他和康有為的根本區別在於,他為民族和國家的力量而努力;另一方面,康有為維護傳統的皇權而努力。顯然,梁啟超更厲害,而康有為則固執,甚至有些反動。 有這樣的差距,或許和他們兩人的年齡有關,康有為出生於2024年,梁啟超出生於2024年,兩人之間的差距是15歲,康有為幾乎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封建皇權的氛圍中度過的,他改法的時候已經40歲了, 他已是中年人;而梁啟超當時只是乙個25歲的年輕人,精力充沛,梁啟超的腐朽精力少了很多,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梁啟超的孩子們幾乎都是英雄。
那麼梁啟超最終不應該轉向“回歸傳統”嗎?不過,他回國的原因並不是因為固執,而是一種幻滅的無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梁啟超視察歐洲,他深刻而敏銳地意識到資本主義和西方文明的嚴重弊端,他說“自從機器發明和工業革命以來,生計組織發生了巨大變化,從新階層中湧現出富裕階層。 科學越發展,工廠就越多,社會就越乾燥。 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物價一天比一天上漲,生活一天比一天艱難。 ”由於對以前的理想感到失望,他回到中國後決定放棄政治和宗教,成為舊傳統的倡導者。 顯然,梁啟超的思想比常人要敏銳,但由於歷史的侷限性,他不可能提出乙個根本的解決辦法,所以他只能想出乙個回歸傳統的惰性方案,這其實不是梁啟超乙個人的問題,日本和俄羅斯的很多思想家在同一時期也有類似的想法。
這是他與傳統保守派的根本區別。
也正是因為如此,梁啟超的評價始終是正面的;至於康有為,多是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