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新聞網1月1日** 台灣《王報》2024年12月31日發表題為《兩岸城市交流應暢通不阻通》的社論,全文摘錄如下:
自2024年2月內地與香港全面恢復通關以來,港人北上深圳消費已成為一種趨勢,越來越多的港人開始過上“港賺錢,深圳消費”的生活。 這背後有交通和匯率因素,但根本原因是深圳城市競爭力的提公升,特別是在消費環境的營造上。
深圳的電子支付非常便捷,新的消費品牌不斷崛起,具有特色和體驗的消費行業新模式不斷湧現,服務親切。 深圳**亦推出多項利消費措施,包括增加免費穿梭巴士路線、改善跨境支付等,方便香港居民和遊客在深圳消費。
不僅是深圳、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中國大陸的很多城市在競爭力和磁吸引力方面也在不斷增強。 世界知名科學雜誌《自然》發布《2023自然指數-科研城市》,中國大陸多個城市上榜,中心城市合肥躍公升至世界第13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位於合肥,該市的科技含量有所提高,已建成或規劃的“大型科學裝置”12個,並建立了多個國家實驗室。
《經濟學人》在 2023 年 8 月的一篇文章中寫道:“走在合肥量子大道上,你會看到全球尖端科技公司最密集的地方,有幾十家公司支撐著幾年前還不存在的量子計算產業鏈。 “合肥在顯示、晶元等方面已經形成了產業集群,對人才形成了虹吸效應。 2024年,合肥市財政科技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18%。
成都、長沙、蘇州、杭州等城市也在發揮自身優勢,彰顯自身風采,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前來發展。
成都作為內地西部最大的商業金融中心之一,也是網紅城市的“頂流”。 成都持續發放禮包,包括住房、教育、醫療便利、稅收減免、創業補貼等激勵措施,以吸引人才。
2024年,夜經濟零售總額約佔長沙社會零售總額的60%。 長沙的休閒文化造就了“茶美”等眾多中國大陸知名消費品牌。 豐富的生活和規範的房價對年輕人產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蘇杭兩地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與現代科技相得益彰,吸引了眾多創新創業人才。
出生於經濟高速增長和網際網絡繁榮的時代,大陸的00後“既要生存,又要有品質的生活”。 據報,乙個城市吸引年輕人的能力不再侷限於就業機會和業務發展,而是在生活質量方面具有核心因素。 過去一線城市、二線城市、三線城市,這種定義明確的階梯式城市體系被打破,在本土**城市品牌的定位下,在當地產業體系的打造下,在年輕人的推動下,內地城市的建設發展成為平行體系,年輕人可以選擇生存和發展的城市越來越多。
大陸城市的快速發展,為台灣年輕人提供了另一種選擇。 除了滬臺雙城論壇,海峽兩岸還有更多可以“結對”的城市,建立友好城市關係,相互學習,加強人文交流。 大陸不同型別城市的發展,也為台灣年輕人西出創業提供了更廣泛的選擇。
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兩岸關係是不可分割的。 兩岸城市交流也是如此,它應該是可訪問的,而不是被封鎖的。
2024年12月28日,兩岸書法家手持“福”字合影留念。 當天,在貴州省貴陽市孔子學校,來自海峽兩岸的40多位書法家寫下“福”字,摳出美好的新年憧憬。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