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華德陽。
很長一段時間,我對陶淵明的詩歌不感興趣。
記憶深深的,除了初中課文《桃花源的故事》之外,似乎還能脫口而出的只有《東籬下摘菊花,悠閒看南山》這首詩。 相信很多人只喜歡陶淵明的兩首詩,在網路剛剛普及的時候,很多人的網名都是“摘菊、摘東籬”之類的。 當時我真的讀不懂其他詩歌的意思。
在炎熱的夏日,我又讀了《歸園牧家》中的《草上滿是豆苗》和《傍晚的露珠弄髒了我的衣服》,想起了幹農活的人生經歷,讀到了其中的無奈和尷尬。
只有真正種過莊稼的人,才能明白“草上長滿豆苗”是什麼樣的自嘲或調侃。
莊稼主見面時喜歡談論莊稼的生長。 路過一片田地,莊稼人經常會說“該澆水了”、“沒有浪費”、“秧苗太粗”、“秧苗有點薄”之類的話。如果某人的莊稼很出色,這也是晚飯後談論的話題。
看到莊稼被草吃掉,也就是所謂的“草上滿是豆苗”,莊稼人往往後悔不已。 要麼評論主人有多懶惰,習各種不做他工作的事情;要麼嘆息房子的主人因緊急情況而推遲除草,然後後悔。
夏季,草比莊稼長,田間小路常被野草侵蝕,被稱為“遠侵古道”,或“路窄草長”,使田間勞作的莊稼被露水浸透。
老農不擔心衣服沾到露水,所以不去草,不施肥。 這麼虛偽,莊稼豈不是饑荒嗎?
不過,身穿書生長衫的陶淵明,在田間勞作時,卻無法完全放下架子,打扮起來還是書生的樣子,當然不想露水弄濕衣服。 但當我看到“滿草豆芽”時,我似乎不在乎衣服,畢竟填飽肚子更重要。
除了能夠閱讀之外,讀者還能做什麼?種植莊稼不是那種材料。 雖然“你不需要學種莊稼幹活,人家跟我們幹什麼”,沒有技術含量,但經驗很重要,沒有一些基本的常識,種莊稼真的不好。
千里馬是用來馳騁田地的,讓千里馬幹老牛的活,實在不好。
在乙個時代,如果不能讓讀者學習知識,而是讓他們“改行”,那不僅是讀者的悲哀,也是時代的悲哀。
做百夫長比做學者好”。 這是戰爭時代讀者的內心獨白。
請暫時去靈岩閣,如果你是書生和侯爵這時,書生們有些自卑,開始羨慕將領們的成就。 其實更重要的是幹好,護家保國是將軍們的職責,同意教育人是書生的職責,不就是為國家做貢獻嗎?
坑的灰燼不冷,劉翔也沒讀書。 這有點抱怨“書生沒用”,或者說“讀書沒用”的觀念盛行。 讀這麼多書有什麼用?瞧瞧劉邦和項羽,你不認識一筐字嗎,你還不叫王為皇帝嗎?
當讀者不再為“草里種滿豆苗”而遺憾時,這才是最好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