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爭論人類或氣候是造成過去幾千年來大型哺乳動物種群急劇下降的原因。 奧胡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證實,氣候不可能是原因。 大約 100,000 年前,第一批現代人類大量遷出非洲。 它們非常善於適應新的棲息地,從沙漠和叢林到遙遠北方冰冷的針葉林,它們幾乎在每乙個景觀中都定居下來。
史前人類正在攻擊一頭大象。 新的研究表明,是人類,而不是氣候,導致了5萬年前地球上幾乎所有巨型動物的急劇下降。 **首次發表於2024年的《布萊恩特與蓋伊》(Bryant & Guy)。 e.貝亞德的木雕。
這種成功的部分原因是人類狩獵大型動物的能力。 憑藉巧妙的狩獵技巧和特製的**,他們掌握了完美殺死最危險的哺乳動物的藝術。 但不幸的是,我們祖先的巨大成功是以犧牲其他大型哺乳動物為代價的。
眾所周知,在現代人類的全球殖民過程中,許多大型物種滅絕了。 現在,根據奧胡斯大學的一項新研究,倖存下來的大型哺乳動物也經歷了急劇下降。
東部大猩猩是種群數量下降幅度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 今天,它只生活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小部分地區。 資料來源**:michalsloviak
通過研究現存139種大型哺乳動物的DNA,科學家們發現,幾乎所有物種在大約5萬年前都急劇下降。
新型生物圈生態動力學中心(Econovo)主任、奧胡斯大學教授Jens-Christian Svenning是這項研究的發起人。
另一種數量急劇下降的大型哺乳動物是大獨角犀牛。 它生活在印度,是僅存的五種犀牛之一。 **mayank1704
我們研究了過去 750,000 年中大型哺乳動物種群的進化。 在最初的70萬年裡,人口相當穩定,但在5萬年前,曲線被打破,人口急劇下降,再也沒有恢復。 在過去的 800,000 年中,世界大約每 100,000 年在冰期和間冰期之間波動一次。 如果氣候是原因,那麼當50,000年前氣候變化時,我們應該看到更大的波動。 但我們沒有看到它。 因此,人類是最有可能的解釋。 "
幾十年來,科學家們一直在爭論為什麼大型哺乳動物在過去5萬年中滅絕或迅速減少。 科學家認為,氣候的快速而劇烈的波動是主要原因。 例如,他們認為猛獁象滅絕的原因是寒冷的猛獁象草原的消失。 相反,有些人認為現代人類(智人)的盛行是主要原因。 他們認為,我們的祖先獵殺了這些動物,使它們要麼完全滅絕,要麼基本上滅絕。
到目前為止,辯論中最重要的證據是可追溯到50,000年前的化石。 這些化石表明,大型動物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強烈、選擇性滅絕與現代人類的全球傳播大致吻合。 因此,動物的滅絕幾乎與氣候有關。 然而,爭論仍在繼續。
這項新研究提供的新資料為這場辯論提供了新的視角。 通過研究139種大型哺乳動物的DNA,研究人員可以看到它們的數量在過去5萬年中也有所下降。 這一發展似乎與人類傳播有關,而不是與氣候變化有關。
塔爾羊與山羊關係密切,但實際上是一種羚羊。 它生活在印度南部的山區,其人口曾經要多得多。 **ameshshenai
在過去的20年裡,DNA測序領域發生了一場革命。 繪製整個遺傳譜圖變得簡單且便宜,因此,現在繪製了許多物種的DNA圖譜。
奧胡斯大學助理教授、這項新研究的首席研究員尤拉伊·伯格曼(Juraj Bergman)解釋說,世界各地物種的遺傳圖譜都可以在網際網絡上免費獲得,奧胡斯團隊使用了這些資料。
我們收集了139種大型哺乳動物的資料,並分析了大量資料。 每個物種大約有 30 億個資料點,因此需要很長時間和大量的計算能力:DNA 包含大量關於過去的資訊。 大多數人都知道生命之樹,它顯示了不同物種是如何發展的,以及它們有什麼共同的祖先。 我們對DNA突變也做了同樣的事情。 通過對突變進行分組並建立家譜,我們可以估計特定物種在一段時間內的種群規模。 動物種群越大,發生的突變就越多。 這實際上是乙個簡單的數學問題。 以大象為例。 大象每次懷孕都有可能發生一些突變,這些突變會遺傳給它們的後代。 更多的出生意味著更多的變化"。
如圖所示,Pere Davide 麋鹿不再生活在野外。 今天僅存的動物生活在動物園和動物公園裡。 蒂姆·弗斯(Tim Firth)。
本研究檢查的 139 種大型哺乳動物都是今天存在的物種。 這些動物包括大象、熊、袋鼠和羚羊等。 據估計,地球上有 6,399 種哺乳動物,但這項研究選擇了 139 種現存的巨型動物來研究它們的數量在過去 40,000 到 50,000 年中類似的大型動物滅絕時是如何變化的。
大型哺乳動物也被稱為巨型動物——定義為成年後體重超過 44 公斤的動物。 因此,人類也被視為巨型動物。 然而,在這項研究中,研究人員研究了僅重22公斤的物種,因此除了南極洲之外,每個大陸都有代表。
水中是森林羚羊。 這是一種生活在非洲許多國家的羚羊,森林羚羊生活在沼澤地區,過去比較豐富。 **kennyannydenny
然而,大象種群的規模並不是影響變異數量的唯一因素。
如果大象生活的區域突然乾涸,這些動物就會受到壓力,從而影響變異的組成。 如果兩個孤立的象群突然相遇並混合基因,也會發生同樣的效果。
如果影響變異量的不僅僅是人口規模,你會認為結果是不確定的。 但事實並非如此,Yuraj Bergman解釋道。
哺乳動物基因組中只有10%是活性基因。 來自環境或遷移的選擇壓力將主要導致基因突變。 剩下的90%的基因是中性的,所以我們研究了基因組中最不容易受到環境影響的部分的突變。 這些部分主要說明了人口隨時間推移的規模。 "
喜馬拉雅山上居住著羚牛。 它生活在竹林中,以新鮮的樹葉和草為食。 50,000年前,羚牛種群基本滅絕。 事實**:埃里克·基爾比。
關於導致大型動物滅絕或衰落的原因的大部分爭論都集中在猛獁象身上。 但這不是乙個好例子,因為正如延斯-克里斯蒂安·斯文寧(Jens-Christian Svenning)所解釋的那樣,大多數滅絕的巨型動物物種都與溫帶或熱帶氣候有關。
他說:"將氣候作為解釋模型的經典論點是基於這樣乙個事實,即當冰融化和棲息地型別消失時,猛獁象和其他一些與所謂的"猛獁草原"相關的物種也隨之消失了。 這基本上是一種不令人滿意的解釋模式,因為當時絕大多數已滅絕的巨型動物物種根本不生活在猛獁象草原上。 它們生活在溫暖的地區,如溫帶和熱帶森林或稀樹草原。 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還發現,在此期間,來自各種不同地區和棲息地的許多倖存巨型動物物種的數量急劇下降"。
辯論的最終結局可能尚未確定,但延斯-克里斯蒂安·斯文寧(Jens-Christian Svenning)認為,關於氣候作為解釋的辯論很難繼續下去。
似乎不可思議的是,有可能提出乙個氣候模型來解釋為什麼自大約50,000年前以來所有大陸和大型動物都經歷了滅絕和持續衰退。 在過去的6600萬年裡,儘管氣候變化巨大,但這種巨型動物的選擇性滅絕是獨一無二的。 "
鑑於我們現在擁有的大量資料,也很難否認,相反,這是由於人類從非洲傳播到全球以及隨後的人口增長。
編譯自:scitech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