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基因,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載體,在講好中國故事、弘揚傳統美德、激發民族精神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為口頭文學和戲曲之母,曲藝與戲曲、詩歌、**等眾多藝術門類有著深厚的淵源。 在當代中國,還有相聲、講故事、快板、解說、鼓詞、雙人轉等音樂藝術500餘種,其中127種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覆蓋面廣、影響大、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程度,不愧是中國演藝文化的精髓。 曲藝作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藝形式,在講好中國故事、傳遞中國聲音的過程中,還有更大的空間。
在我國,曲藝的發展始終與時俱進,充滿活力。 在2024年7月召開的全國文藝工作者代表大會上,歷史悠久的傳統說唱藝術被正式命名為“曲藝”。 沐浴在新中國的春天裡,文藝工作者挖掘梳理曲藝,逐步剝離了晚清以來的雜耍元素,將傳統曲藝與社會主義文藝標準相結合,推動其現代化改造。
50年代以來,“說新歌唱”的實踐,使這種刻有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藝術形式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進入新時代,文藝事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歷史發展機遇,一批曲藝工作者投身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投身於創造精品,使曲藝事業充滿無限生機。
虛構與現實的結合,真實與虛假的混合,最大限度地發揮了藝術的假設特徵。 它既有人物的體驗,強調進入情境和角色,又跳出角色和情境,用語言引導敘事,與觀眾互動,形成獨特的表現形式。 長期以來,曲藝表演深刻影響了中國戲劇的創新發展,在實踐中被多種藝術門類所借鑑。
首先,戲曲與戲曲並存,形成了民族戲劇的主體。 曲藝注重“觀與演、互動、共同成長與共同成長的融合”、“浸入與出、一人多重角色”、“虛真如真,非真如真”,是敘事表演的藝術。 歌劇要求演員作為乙個角色進入整個情境,強調經驗和進入角色,即“以身作則”和“現身”。曲藝和戲曲都採用自由時空系統,兼具戲劇和敘事的特點,兼顧漢語文在品質和文學方面的特點,從而形成獨特的表演體系和戲劇體系。
其次,曲藝也是戲劇民族化程序中的重要藝術參考物件。 自20世紀初以來,戲劇傳入中國,在其長達乙個世紀的探索和發展中,借鑑曲藝和戲曲藝術,探索導演和戲劇流派。 例如,語言是戲劇的重要支柱,戲劇民族化的乙個根本問題就是使語言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 **戲劇學院首任院長歐陽玉謙非常重視從曲藝和說唱藝術中學習經驗,特邀侯寶林、羅玉生到學院講學。 他強調曲易的發音,認為曲易的口語化和獨特的聲樂技巧,在戲劇演員的培養中要得到更好的運用。 比如曲伊有繞口令和繞口令,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其發聲方式也很正規。
2024年,古曲藝將再次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曲藝被納入本科專業和研究生教育學科目錄,可以說是幾代曲藝人的夢想。
曲藝的表演形式是獨特的,只有遵循其獨特性,才能充分發揮這種傳統說唱藝術的優勢。 曲藝中的“唱”形式多來自民間,如太平歌、鼓書、齋書等,與戲曲、戲劇等有很大不同,因此現有的**表現形式無法容納曲藝的多種表現形式。 曲藝也包含著文學的元素,但曲藝中的文學更多是乙個詞,強調文字與**的結合,一般文學無法容納曲藝獨特的**文學形式。 撇開現有的藝術教育專業不談,戲劇、影視演出、戲曲演出、歌劇、話劇表演都不能與曲藝的表演形式相提並論。 曲藝作為一種通俗藝術,可以培養和授予本科、碩士、博士學位,這意味著曲藝專業和學科可以系統發展,借助現代藝術教育手段培養高素質的曲藝人才,從而弘揚中國傳統藝術。
從高校學科建設角度看,曲藝被納入本科專業目錄和研究生教育學科目錄,可構建戲曲、曲藝三位一體的學科體系,吸收曲藝表演藝術精髓,培育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情、中國風情的戲劇體系。 過去借鑑曲藝的“說法”,只是把曲藝作為戲劇的一部分,現在是將曲藝置於世界戲劇體系中,融合學科,對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具有深遠的意義。
當演員在戲劇台詞的訓練中受到戲曲的滋養,在體能訓練中吸收戲曲中許多好的表達手段時,就實現了話劇、戲曲、曲藝課程的共享。
要形成具有高度辨識度的中國戲劇流派和民族化的表演體系,進而構建中國戲劇體系,就必須將戲劇的聲樂形式和舞台形式,戲曲的歌唱、朗誦、戲法的說唱、唱法與曲藝融為一體同時,它融合了戲劇與敘事、體驗與表演的方法和技巧,更加注重立足於生活現實的“非程式化表達意識”,以追求藝術真實和戲劇效果為目標。
如今,戲劇的民族化和戲曲的現代化已經探索了近乙個世紀,曲藝作為一門學科的加入,可以讓我們更全面地了解中國傳統戲劇的獨特性。 曲藝、戲曲、戲劇要在相互學習中融合,在融合中相互學習,保持各自的藝術特色,相互學習而不是消解。 這樣,我們才能正直創新,立足當代,面向未來,構建有中國特色、中國風、中國風的戲劇體系。 (完) (原標題:曲藝是中國電視劇集中一種極具辨識度的型別)。
作者:周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