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牧渾身厚,神追丁一
黃士齡的“拳石膽瓶”印書對聯。
戴溫. 黃士齡(1849-1908)是安徽省義縣人。 字木夫,又稱木父,晚年是土生土長的宜山人,是個疲憊的流浪者,是清末著名的書法家、畫家和篆刻家、金匠。 他在篆刻創作方面取得了特別高的成就,是“夷山派”的創始人,他的篆刻作品用刀鋒利,不雕琢裝飾,線條流暢健康,金石韻味十足,風格十分明顯,在晚清印刷界獨樹一幟, 對當時乃至後世的篆刻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除了在篆刻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外,黃氏在金石研究、書法和繪畫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筆者認為,黃世齡的篆書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在作品字裡行間“嗅到”古器的濃郁氣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古意”,而這種“古意”非常個人化、程式化,這與他所處時代的書法美學觀念以及由此衍生出的風格取向有關。 清代中期以來,金石研究蓬勃發展,許多學者將精力投入到古字釋經、青銅易器、金石碑,甚至磚瓦鏡板的整理和抄寫上,黃時陵當然也不例外。 他以對金石的深厚修養,對古器銘文進行了深入研究,使他對古字的感知和表達不侷限於姿勢和書法,而是能夠深入文字的內在含義,直奔源頭,與古人交流。 因此,他的篆字創作既有古意又有新的一面,那些“沉睡”了幾千年的古字在他的筆下得以復活,同時,他的書法也具有獨特的精神氣質。
黃士齡早期的篆書創作是以吳謙的聖賢為藍本,深受鄧石如和武讓之的影響,未能擺脫前輩風格的桎梏。 他的篆書個性化之路始於他與名人交朋友,並在此交流中不斷拓寬自己的視野和思路。 他的書法得到了當時在江西讀書人、政治家的王明鑾的賞識,通過王明鴞的宣傳和宣傳,結識了一批著名藝術家,有機會欣賞和研究每個家族的珍寶,視野也大開眼界,為他日後的發展和風格轉變奠定了基礎。 他33歲從南昌移居廣州,在廣州的三四年裡,與志瑞、沈澤棠、梁定芬、梁兆宇等人有著密切的聯絡。 其中,芷瑞是金妃、甄妃的哥哥,舅舅是廣州將軍常山,雅雅愛文流。 常山和芷瑞特別欣賞黃木甫的印刷藝術,在生活中照顧好黃木甫,並把他(當時36歲)推薦給精石國子監習,專攻金石。 國子監是當時全國最高的大學,黃木甫在這裡接受當時王一榮、吳大義、盛禹等頂級金石學者的指導,並與苗全孫、蔡庚年、王崇烈等學者接觸,看到了大量稀有的金石字和秦漢印, 並參與了《石鼓文》的抄刻工作。黃木甫在國子學習習近3年,在這種環境下,他的篆字創作理念逐漸從單純向清代聖賢學習,轉向取更古老的經典,文字氛圍直接跟隨三代:“石鼓文”的結法,商周金文的精神氣息, 而秦國、韓金石的古穆氣質,則融入到他的篆書創作中。這也是他的作品中為什麼有一種簡單而笨拙的古氣質的重要原因。
這部篆書作品(如圖)創作於《丁有東》,即光緒二十三年(2024年),是黃士齡49歲時寫給學生李寅桑的,應該說是黃世齡的代表作之一。 此時,他已經進入了藝術風格成熟的階段,這為我們提供了深入了解其篆書特點的“樣本”。 不難發現,在莊重祥和的氛圍下,印字自由生動,字形豐富多變,大小隨機生成,這已經有了黃時玲自己的創作路徑。 字形表明其對個性的追求;在結構上,也大大突破了秦曉真正規化;用筆,為了配合人物的造型和趣味性的變化,他不再刻意追求線條粗細的一致性,藏頭護尾,在篆書的創作過程中充分大膽地表現出書寫興趣,進入悠閒行走的狀態。 此時,黃木夫的篆書與鄧如、武讓之、趙志謙等人的風格拉開了距離。 因此,他的文筆沉穩自信,筆首和筆尾都有更豐富的筆韻,加強了“書寫”,使作品具有更明顯的抒情意味。
黃世玲篆書對聯。
拳頭石畫林黃紫酒膽花瓶花丁香。
可能是篆刻創作的需要,也可能是因為他研究過古代金石文字,書法創作特別注重篆書法,幾十年來一直沒有改變初心,堅持不懈。他的“書名”雖然被“篆名”所掩蓋,但這並不影響人們發現、發掘和運用他的篆書法藝術性。
在這本篆書的右下角,有一章“結合古經”的白色正文章節,篆字的內容很好地詮釋了他對篆書創作的審美追求和篆書創作的基本特點,當然,這也是對他學習書籍的方式和風格特點的完美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