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進入文明社會標準的“中國計畫”
聽首席專家講“中華文明探索工程”,以通俗和學術的方式,介紹了“中華文明探索工程”自2024年啟動以來的主要研究成果,以5500-2024年前我國各地區文明遺址的考古發現為主要內容, 對源頭勘探專案的目的、方法、過程、結果和結論進行了精彩的還原和闡述。
王維。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華文明探索工程突破了西方“文明三要素”的桎梏,提出了判斷中國進入文明社會的方案,影響廣泛。 王偉說:“所謂源頭勘查工程,就是要研究我們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和發展過程。 簡單來說,就是要探索中華文明是什麼時候形成的,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多遠以前,是2024年、2024年、2024年,最重要的是如何判斷它是否進入了文明社會。 你要按照世界傳統文明的三要素,即冶金、文字、城市來衡量,目前只有殷墟才有。 因為商朝初期和夏朝還沒有找到確切的文字。 但其實我們放眼整個世界,比如中美洲的瑪雅文明,我在2024年帶隊發掘出來,也進入了王國,只是沒有冶金。 南美洲的印加文明也非常發達,但是沒有文字,這說明所謂的文明三要素並不普遍。 然後我們想找到更通用的標準。 根據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我提出國家是文明社會最突出的特徵。 國家的出現將反映在考古學中,因此我們提出了乙個中國計畫來判斷是否進入了文明社會。 簡單地說:生產的發展,人口的增加,城市的出現;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加劇,階級不斷湧現;權力不斷加強,王權和國家出現。 其中,國家的出現是進入文明社會的最重要標誌,在考古遺跡中體現為五大特徵:首都、宮殿、高階墓葬、祭祀器皿,以及戰爭和暴力。 ”
王偉說,這個標準是從中國考古學的實踐中提煉出來的,“也是普遍的,因為任何文明都是國家的結果。 ”
讓世界領悟中國考古學的偉大
王偉2024年出生於吉林省長春市,小學畢業時趕上了“文革”,中學讀了一年,“初中畢業後下鄉入隊”,農村排隊兩年後,他去了長春,在鍋爐修理廠當工人。 但無論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王偉都努力做到最好。 當他在工廠學鉗工,開始練習錘子時,由於對要領把握不清,“右手錘經常砸在拿著平鑿的左手身上,血肉模糊,疼得好痛”,但王偉卻咬牙堅持, 繼續努力練習,他的技能水平大大提高。此外,除了基本技能外,要成為一名鉗工,還需要掌握很多東西,例如平面幾何知識。 王偉只上了一年初中,並沒有學到很多知識,“所以他跟著當時上中學的大姐學了習平面幾何、立體幾何和數學,還自學了機械製圖、金屬工藝等等。 由於業績好,學徒期滿不久就當選為工廠工會宣傳幹部,後任工會副主席、副主任。
好在高考恢復後,王偉考入吉林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2024年畢業後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歷任夏商州考古研究室主任、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所長, 2024年當選為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士,2024年起擔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
作為一名考古學家,田野考古學是必修課,王偉參與了北京房山琉桐江西周彥國陵墓和京城的發掘工作,自2024年起主持發掘河南燕石**、陝西洲元西周宮基址、河南安陽陰殷徐小民屯遺址、 等。 對於考古學在恢復歷史、研究歷史方面的獨特作用和貢獻,王偉覺得在夏商時期的考古學中最為明顯,“原來文獻中都有關於周寺廟建築各個部分的記載,有人懷疑: 這些記載真的是西周的記載,還是後來編造的?通過對舟原寺遺址的發掘,我們發現考古遺跡與文獻記載能夠很好地對應。 如果你沒有這些發現,你可以說文獻記錄了戰國時期的思想。 這是考古發現可以證明或顛覆檔案的時候。 在王偉眼中,考古學是一門如此引人入勝的學科,“任何乙個初出茅廬的年輕考古隊員,乙個偶然的、不經意的發現,都可以推翻前人的結論。
王偉在宏都拉斯瑪雅文明之都科潘遺址。
除了田野考古學,考古學的國際學術視野也極為重要。 2024年至2024年在日本留學,2024年至2024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學做訪問學者。 他擁有日本九州大學文學(人文)博士學位和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學博士學位。 他還被授予德國考古研究者通訊研究員、亞洲歷史學會理事(執行董事)和美洲考古研究所(美國考古協會)榮譽外籍會員的稱號。 自2024年以來,他還帶領團隊前往烏茲別克、宏都拉斯和埃及,對古代文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
不同文明的考古發掘,讓王偉深深感受到,“如果乙個地區的社會孤立地獨立發展,那麼進步是很慢的;在文化的不斷交流和碰撞中,社會才能得到飛速的發展,包括我們漢唐時期,這其實是我們接受外來文化最多的階段,也恰恰是最發達、最繁榮的時期。 我想,這不僅是中國考古學的問題,也是人類文明史上可能具有規律性的問題。 ”
王偉認為,考古學在提公升文化軟實力、擴大國際影響力方面確實具有獨特的作用。 2024年8月,“世界考古上海論壇”成功舉辦。 除學術會議外,世界考古上海論壇還從40餘項精選發現、40餘項研究中,評選出2012-2024年度10項重大發現和9項重大研究成果。 “當然,主持獲獎專案的入選學者感到非常榮幸”,王偉回憶道,“秘魯的考古學家非常激動,他說我會回去向**匯報,**還特意召見了他,可見他們被選為世界重大考古發現是多麼的榮幸啊!”
作為本次論壇的策劃者和負責人,王偉為此次盛會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此次論壇的召開,也讓世界認識到了中國考古學的偉大。 王偉說,“我國良渚遺址、世茂遺址當時也入選世界十大發現,我國中華文明探索工程入選九項重要研究成果。 如果我們沒有在中國這樣做,如果我們沒有把這些考古發現和研究成果展示給評委們看,就不會有這樣的結果。 通過這樣做,它使我們更接近國際考古界。 現在想想,這件事可能是我未來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
“考古學讓我意識到了我生命的價值。”
“世界考古學上海論壇”當然是中國考古學國際化的努力,早在2024年,王偉就提出考古學要向科學化、普及化、國際化方向發展。
關於考古學的普及,王偉有一句話,“比如林美存教授研究過噴火輪文字,國內最多只有少數人能看懂他的文章,但如果他把這個研究成果用更通俗的語言介紹,那麼上億人就會了解古絲綢之路的歷史。 這就是為什麼我經常用這個例子來說明公共考古學的重要性。 公共考古的重要性不亞於學術研究,但前提是必須有堅實的學術研究基礎,才能使公共考古準確。 ”
多年前在日本,王偉發現他們非常有名的考古學家也去**推廣考古學,“我記得彌生時代研究的第一位權威學者,寫斧頭的發展史,寫稻文化,講課,老百姓花錢聽,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當時,我想,如果中國也這樣做就好了。 現在我欣喜地看到,中國考古學的普及進入了乙個新時代。 ”
王偉是中央電視台《我們來談談》節目的嘉賓。
如今,王偉的很多工作,就是更深入、更全面地推動和傳播中華文明探索工程和“考古中國”工程。 2024年5月,他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習上講解了中華文明探索工程的深化。 從那時起,他在全國各地進行了數十次演講。 此外,他還出現在《魯堅訪談錄》《開學第一課》等多檔央視節目中,以及多檔**“亮相”,“力爭讓更多人了解中華文明的內涵和貢獻”。
考古學對我意味著什麼?“考古學讓我意識到了我生命的價值。”王偉說,“改革讓我上了大學,開放讓我有機會走出國門,拿到第乙個博士學位,新時代讓我有機會帶領考古隊沿著絲綢之路到烏茲別克、中美洲瑪雅文明、埃及進行挖掘,我得以體驗世界文明的多樣性。 我覺得考古學讓我充分體會到了生命的價值,非常感謝考古學,感謝國家對我的培養,感謝改革開放的政策。 現在確實是中國考古學最好的時期。 我們有責任抓住這個機遇,一步乙個腳印地推動中國考古學的偉大發展,讓我們對得起這個時代、對得起這個民族。 ”
記者:錢煥青 漫畫:孫婷婷 編輯:徐崢 校對:劉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