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0日,在山東大學研究生複試通過後的第二天,徐振浩主動向導師申請,趕到團隊所在的專案現場——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望英鎮,從當年4月到次年8月底, 徐振浩工作了一年多。從那時起,建築工地就成了他工作時間最長、人去最多的地方。 也正是在乙個又乙個工程現場的培訓中,他慢慢成長起來,成為了一名能自稱的隧道專家。
徐振浩教授榮獲2024年度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徐振浩,山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省全國傑出青年科學家、傑出青年科學家獲得者,山東大學優秀中青年學者(一級),齊魯交通大學副校長,城市地下空間工程系主任,岩土工程中心李樹才院士地質組組長。 現任國際地下空間聯合研究中心亞洲青年工作委員會主席、世界青年地球科學家聯合會中國執行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工作委員會副主任、《隧道與地下空間技術》編委、 應用基礎與工程科學學報,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曾獲中國岩石力學與工程學會首屆“錢啟虎獎”、山東省專利獎、山東省科技進步獎、山東省青年科技獎、山東省教學成果獎、山東省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等獎項或榮譽。
工程現場是最好的實驗室
以前是長途出差,現在是頻繁出差。 徐振浩笑著說道。
2024年之前,徐振浩每年在專案現場待300多天。 近一年多來,出差時間不長,卻有200多天。
對於徐振浩來說,他的研究從來都離不開工程現場。 他說:“李樹才院士經常告訴我們,土木工程最好的實驗室是工地和建築工地,這是我們最原始、最真實、最大的實驗室。 徐振浩對此深有感觸。
在整個碩士和博士階段,他只在校裡呆了四個多月,出國兩年,其餘時間都在工程現場度過。 在利川市望營町期間,他“非常忙碌和充實”,他喜歡去專案一線召開現場會議,認為自己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一方面,他用自己的專業知識解決工程實踐中的問題,這給了他特殊的成就感和收穫感另一方面,科學研究、地質預報、現場管理、報告撰寫、溝通協調也是一種綜合能力的鍛鍊和提高。 “我以前比較內向,在建築工地上慢慢養成了內向。 ”
除了專案實踐,他還經常在現場與工人聊天,詢問他們工作中的困難和不便,“他們的施工困難是我們科研工作的突破點”。
徐振浩教授及其團隊成員在專案現場。
從2024年到2024年,近十年來,除了兩年的訪問學生外,徐振浩大部分時間都在工程建設一線學習或教學(2024年開始教學)、科研和諮詢服務。 2024年,湖北某專案結束後,徐振浩剛回到學校準備降水修復,乙個**打來電話:“新疆專案即將開工,現場缺少有經驗的負責人,你願意去嗎?當時,他對新疆的專案一無所知,於是覺得“這是單位對我的信任,我必須去”,同時,他也覺得這是乙個很好的科研機會。 所以他只想了不到半個小時,就回答說:“我去。 “我們的很多科研成果都是在新疆工程的實踐中產生的,”他說。
在專案現場待了很久,看到自己所學的知識可以解決實際的工程問題,看到自己參與的大型專案和專案乙個個完成,造福社會、造福人民,一種說不出的收穫感和滿足感,會充滿許振浩一行隊員的心中。
在隧道中打造全天候、無人值守的“老地質專家”
2024年,徐振浩教授及其團隊的科研成果“基於岩性和不良地質前驅體特徵識別的TBM安裝先進地質預報系統及方法”榮獲山東省專利獎一等獎。
這一成果的靈感來源於山西某大型水利工程現場。
隧道掘進機(TBM)在施工階段在隧道內鋪設臨時軌道,採用小火車運送施工人員和物資,是一種簡單的運輸方式,實際時速約為每小時5公里。 由於這種臨時鋪軌標準低,隧道內積水,小火車無法快速行駛,因此徐振浩和他的團隊成員需要經常進入隧道檢查岩性和地質條件的變化,進行動力分析和判斷。 “經過10多公里的隧道掘進,我們進出大約需要5個小時,如果出現機械故障或需要長時間停留,可能需要六七個小時。” 有一次,徐振浩教授和一位老院士進隧道檢查地質條件時,只在隧道施工面上停留了半個小時左右,但進出隧道卻花了很長時間。 當時他在想,進出洞的時間太長了,老地質專家不可能天天進洞,也不可能呆在洞裡進行地質分析工作,如果有無人看管,全天候的地質鑑定裝置會有多好。
徐振浩教授帶領團隊在新疆引水工程現場。
目標定下後,徐振浩立即帶著隊員們行動起來,開始了打造無人化、智慧型化的“老地質專家”的科研之路。 他們從岩性鑑定開始,建立了乙個岩石影象資料庫,讓機器進行深度學習,並使用光譜技術來測量岩石的成分。 “一般情況下,隧道內地質條件為平緩過渡,當遇到斷層、蝕變帶、岩溶等不良地質時,不良地質影響區存在影像、元素和礦物異常,異常規律與不良地質的型別和性質有內在聯絡,這些異常規律可作為不良地質識別和預報的定量標準, 而我們就是通過這些異常資訊來識別和判斷的,“徐振浩教授團隊通過不斷的實驗和探索,提出了基於影象和光譜分析的岩性和不良地質的智慧型識別方法和技術,還開發了多種不良地質的智慧型識別裝置。
未來,人們將不必一直待在隧道內值班,這些裝置和智慧型識別技術系統將通過智慧型識別和網路傳輸,輔助一線工程師對隧道情況做出實時判斷。 “目前,我們的裝置還沒有完全智慧型化,我們的最終目標是打造乙個全天候、無人值守的隧道地質專家。 徐振浩說。
徐振浩教授在工程隧道內開展地質分析工作。
這種專職值班的“地質專家”技術裝備已在多個工程專案中得到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24年,基於該技術裝備形成的“基於岩性與不良地質前驅體特徵識別的TBM安裝先進地質預報系統及方法”獲得省專利一等獎後,多家企業找到徐振浩教授的團隊,想投資該專案,但許振浩一一拒絕了。 他表示,地質判斷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除了依靠智慧型裝置外,人類的體驗也非常重要。 我們的技術和裝置還是需要迭代的,就像乙個受過多年訓練的學生,在“學生”“成功”之前,我們無法頒發畢業證書。 這種態度和實踐,是團隊不斷精益求精和一絲不苟的科研精神的真實寫照。
經過多年的工程實踐,團隊取得了多項專利成果,已成功應用於國內50多個重大疑難隧道工程,並經新疆某行政管理局評價:“真正兌現了貴校提出的'不遺漏任何重大災害源'的承諾”, 並向山東大學頒發了“精準施策、奉獻新疆”牌匾。
人才發展是第一要務
在徐振浩的博士生邵瑞琪眼中,導師是乙個做事追求極致的人,一直以高標準要求他們,“他希望我們能成為複合型人才,他總是強調做好科研工作是最重要的,但絕對不能只搞科研!”
徐振浩認為,研究生階段對於科研人員來說非常重要,“這是我們科研生涯剛起步的階段,如果把這三年浪費了,就不會有這麼好的機會了。 因此,他對學生的學術要求非常嚴格。 徐振浩曾經有過乙個碩士生,他很聰明,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但是他不夠嚴謹,第一次和他討論研究情況時,經常用“差不多”這個詞。 徐振浩很嚴厲地告訴他:“'差不多'相差多少,是1厘公尺,還是從這裡到北京更糟。 在進行科學研究時,決不能有“差不多”的觀念。 從那以後,徐振浩就把重點放在了學生的這個問題上,有問題就批評過一次。 當學生即將畢業時,他們在學業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並且已經擺脫了缺乏嚴謹性的問題。 徐振浩說:“科研中的小問題,關鍵時刻會引發大問題,所以我要改正。 “這個學生沒有辜負徐的期望,現在已經成為他所在研究領域的優秀博士生。
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是徐振浩在人才培養中的重點。 他一直向學生強調:“科研課題的選擇不能安全,我們必須面向未來和科技前沿,我們必須隱隱約約地感覺到眼前有光明,一步一步慢慢地跟著光明走。 在日常指導中,徐振浩也會讓同學們自己尋求解決方案,培養同學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同時也會根據每個同學的專業優勢,分配科研方向,讓大家各顯所長。
雖然嚴謹,追求極致,但徐振浩並非“不仁”,在生活中,他始終以自己的方式關心和溫暖每乙個人。 團隊平時很忙,大家很少有時間鍛鍊身體,徐振浩會不定期組織集體鍛鍊,週末還會開展一些戶外團建活動。 前年,徐振浩從新疆回來,第二天要趕到雲南上班,但他沒有急著回家,而是第一時間去了學校辦公室,和每個學生見面聊天,聽他們談科研進展和生活中的困難。 那天,最後乙個和他說話的學生謝慧慧在臨走前忍不住問他,他為什麼不在網上交流,因為時間緊,日程安排很多,所以他太累了。 徐振浩說:“線上交流不夠深入,所以面對面聊天可以更了解大家的需求。 他對學生的關心是顯而易見的。
雖然忙於科研和行政工作,但徐振浩始終堅持教本科生。 他的課程很受本科生歡迎,喜歡在講座中介紹工程實踐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公開討論。 經常在教室裡,他掛出一幅畫來介紹案例,讓大家分組討論,然後選出代表發言,同學們邊講邊評論,同學們參與的積極性非常高。 “我們不能只在教科書上談論事情,我們必須將它們與工程結合起來。 下課後,乙個學生非常興奮地告訴他:“你的案例比書本更生動。 ”
團隊是有靈魂的
徐振浩團隊活動室的牆上掛著很多**,大部分來自不同的專案現場,有的則用於學術交流。 **五個字高高掛在最突出的位置上:忠誠、勤奮、創新、分享、團隊合作。 這是岩土中心團隊的精神核心。
團隊文化牆。
每年,當新成員加入徐振浩的團隊時,他都會仔細地向他們講解這五個字背後的團隊精神。 在隨後的專案淬鍊和團隊熏陶中,這些精神慢慢成為了烙印在他們身上的基因。
現在,只需說出五個單詞中的乙個,團隊成員就可以說出它的含義。 比如,當談到“忠誠”時,徐振浩的兩個學生都說,“忠誠”不是“對個人的忠誠”,而是對自己事業的忠誠和刻苦鑽研的精神忠於集體事業,將個人成長融入團隊發展,為集體貢獻力量科學研究忠於黨和人民的事業,服務於國家發展的需要。
曾經有人問徐振浩,你的專案現場又辛苦又累,團隊裡這麼多人,為什麼能這麼團結往前走?
徐振浩表示,團隊是有靈魂的,將團隊緊密團結在一起的是人民的心和公眾的心。
一幅油畫,反映了岩土工程中心團隊的老師在新疆引水工程現場。
團隊始終堅持誠信為本、踏踏實實做事的精神,施工現場條件有限,大家同吃同住,有困難一起克服,有科研難題共同攻克。 同一團隊的新老成員保持著“傳遞幫助”的傳統,互相鼓勵,互相幫助,“從中可以汲取很多力量,人們的心會走到一起”。
我對待我的學生的方式與當時老師對待我的方式相同。 “勤奮、盡職盡責,這些精神特質是會傳染的。 徐振浩雖然對學生嚴格要求,但實際上比學生更勤奮。 他經常在清晨下班後,將當天收集到的一些檔案分享給老師和學生,第二天一大早就會立即在群裡布置一些任務。 “這也是向學生發出的訊號,表明老師們一直在努力工作。 徐振浩笑著說道。
齊魯交通學院的林鵬是徐振浩帶出來做助教的,徐振浩也是他的老師和朋友。 湖北、山西、新疆,以及多個專案現場的日日夜夜,讓他們心照不宣,感情深厚。在林鵬眼裡,徐振浩不僅認真細心,而且精力充沛。 兩人在湖北恩施專案施工現場時,幾乎每晚都會和隊員商量到晚上12點多,第二天一早,許振浩又在五六點左右起床上班,這讓林鵬佩服不已。 “我們特別能吃苦耐勞,我們岩土中心團隊的人都有這種特質,這是一種遺傳,”林鵬說。
新疆引水工程臨時黨支部主題教育活動。
徐振浩在日記中寫道:“我經常用手機在廣袤的新疆大地上,在火車和汽車上記錄邊疆的四季,經歷了祖國春夏秋冬的飛速變化,風光絢麗,風采迥異。 但不變的是一排排筆直的楊樹,面朝東方,無時無刻不在屹立著,就像我們堅守在外面的人......專案組將進一步謀劃、推進、發展,忠於事業,以堅定的信念、先進的理念和高度的責任感,致力於教學育人、科技創新和社會服務,進一步提公升國家重大專案的人才培養和科技服務能力,鑄就盛大更加閃亮的名片。 ”
如果有機會,我想邀請您訪問我們的專案現場!徐振浩誠懇的說道。 是他在科研中成長的地方,是他思考的地方,也是他通過科研報國的志向所在地,也是一代又一代岩土人辛勤耕耘、傳遞火炬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