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北京氣象台統計,12月13日05:00-15:00,北京平均降水量為21 mm,城市平均 21 公釐;最強降水發生在海淀鳳凰嶺47 mm,最大降水強度出現在13日11-12時延慶祥英村0公釐小時,大部分地區積雪深度4-8厘公尺。 以12小時降水量標準計算,截至下午15時,北京市平均降水量達到中雪標準。
然而,許多市民覺得實際的降雪量似乎沒有那麼大,這是為什麼呢?北京青年報記者從氣象部門獲悉,根據我國降雪等級標準,降雪分為7個等級:微量降雪(零星小雪)、小雪、中雪、大雪、暴風雪、大雪、特大雪。該標準一般使用兩個標準:12小時和24小時。
當以24小時降水量為分類標準時,降水量小於01公釐為微量降雪量(零星小雪),01 至 24 公釐(小雪),25 至 49 公釐(中雪),50 到 9大雪 9 公釐,100 到 19暴雪 9 公釐,200 到 299 公釐為大暴風雪,達到或超過 300公釐是非常大的暴風雪。
當以12小時降水量為分類標準時,降水量小於01公釐為微量降雪量(零星小雪),01 比 09 公釐(小雪),10 到 29 公釐(中雪),30 到 5大雪 9 公釐,60 到 9暴風雪 9 公釐,10 公釐0 到 14大暴風雪為 9 公釐,達到或超過 15 公釐0公釐是非常大的暴風雪。
為什麼人們有時會以不同的方式“感知”降雪?氣象學家說,這是因為降雪在一定時期內分布的不同,會給人一種不同的感覺。 例如,同樣的暴風雪,如果 15 公釐的降雪在 24 小時內均勻分布,就會給人一種雪稀疏但連續的印象;但是,如果短時間內降下 15 公釐的雪,則會給人一種降雪密集、短暫和沉重的印象。
需要注意的是,降雪量是指一段時間內累積的降水量(氣象降水量和降雪量都是“降水量”)。 降雪與否不僅取決於降雪量,還取決於降雪的深度和持續時間。 積雪深度和降雪量不能等同。 據中國天氣網報道,降雪會根據乾燥和潮濕的程度在不同深度形成積雪。 一般來說,北方1公釐的降雪可以形成08厘公尺-1厘公尺的積雪,在南方可以形成06厘公尺-08厘公尺的積雪。 “鵝毛雪”描述的是雪花的大小,而不是降雪量。 大眾看到的“鵝毛雪”,即使持續時間不長,也不一定形成暴風雪;如果連續小雪持續一整天,累計降雪量可能達到大雪甚至大雪或特大雪的水平,給交通、能源、農業等領域帶來更大的威脅。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趙婷婷。
編輯:李曉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