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主題教育啟動以來,江西省吉安市廬陵新區深入開展“四走四推”,踐行“四個基層”工作方法,積極回應群眾所想、憂所想、群眾希望,抓好“衣食住行”基本民生,牢牢把握“安全、 危寒暖“民生,滿足了”安居樂業“的多元民生,努力把”民所呼“變成”我所做“,把”民所想“變成”民所喜“,讓主題教育成果惠及民生。
保護人民利益,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廬陵新區率先在新村村開展羊肚菌種植。 採用“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集團化發展模式,在2024年5畝的基礎上,再劃轉55畝,建設總規模60畝的羊肚菌產業基地,可帶動周邊80餘戶扶貧戶的就業和收入, 並有望使全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20元以上。
廬陵新區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沿著河河北大道,連點打通,打造鄉村休閒旅遊基地,積極發展郊遊活動,通過現場培訓、示範帶動、農民補貼等方式,大力發展黑木耳和一流產業種植,不斷增加農民收入,走上產業增長振興之路, 共同發展,村民共同富裕。
紓解民困,拓寬就業服務渠道。
曾女士是劉家社群的居民,家裡有兩個孩子,她想在照顧家裡孩子的同時有收入。 在社群幹部的推薦下,我來到濱江吉工站求助。 演出站的工作人員很快幫曾女士匹配了合適的工作崗位,當天就帶領曾女士參加了面試,並成功報考了一家麻辣燙店。
穩就業,就是穩民生。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新型就業形態不斷湧現,為進一步滿足企業和群眾就業需求,方便轄區居民就近就業,新區在“一盤棋”布局下,率先搭建了公益性就業創業服務平台,在零工驛站建設中,以“一盤棋”為主導。市,並已建成2個街道級演出站,覆蓋30個村(社群)。
截至12月中旬,新區零工站已舉辦6場招聘會、6場直播,推薦成功就業130餘人。 新區以零工站為輻射點,積極構建以社群為主體建設的“2+N”公共就業服務體系,以零就業家庭、“4050”人員、登記失業、零就業家庭等就業困難群體為重點幫扶物件,形成“**企業+社群”三合一力量, 加強充分就業社群建設,全面推進“5+2就業之家”建設。
保障人民群眾安全,完善養老服務體系。
廬陵新區探索構建以居家為基礎、社群為基礎、機構為輔、醫療養老相結合的現代綜合養老服務體系,擴大養老服務覆蓋面。 除了河步養老院等公立集中養老機構外,還積極探索社會養老新途徑,攜手吉安城投康養服務,高標準打造中心城區首家社群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鳳凰花園社群養老中心, 並在片區打造“機構-社群-家庭”一流的養老服務圈,圍繞全照、日照、日照三大主業,為社群周邊的老人、殘疾人、痴呆、術後等有需要的人群提供個性化服務。“一人一檔”健康檔案,同時延伸開展送餐上門、清潔沐浴、健康體檢等服務,可滿足轄區內老年人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
順應民意,優化教育資源配置。
9月底,伴隨著一連串混凝土幫浦車的長嘯聲,新區濱江二號基工程3號樓悶熱的頂層完成了主體結構最後一條商品混凝土的澆築,標誌著該專案所有建築主體結構全部封頂, 按時保質完成專案節點任務,專案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目前,濱江中學、濱江二小學兩所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高標準、高質量建設,目前主體已封頂,裝修完成30%。楊家小學、復興路中學已完成專案及可行性研究,勘察設計單位和全過程諮詢服務單位已確定,設計方案正在審核中。
廬陵新區繼續加強與發改、教育、自然資源等部門的聯動,抓住機遇,強興中心城區,系統謀劃各項具體措施,推動城南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更好地滿足群眾子女的上學需求, 讓廣大學生早日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的教育。
解決人們的後顧之憂,編織乙個堅實的糾紛調解網路。
咱們去'河布屋'評論一下事情,看看該怎麼做。 宋家窯前村村民因房屋拆遷費分配問題與拆遷隊發生爭執,來到“河埠府”求助。 經過多次談判,雙方退後一步,握手言和,就拆遷費分配糾紛達成和解協議,當場解決糾紛。
廬陵新區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把做好群眾工作作為一項重要任務,綜合整合資源,搭建統一平台,構建街道社群兩級聯查、多元化化解衝突的新格局。 積極建設基層綜合治理中心、矛盾糾紛聯發中心、信訪受理中心“三位一體”信訪調解平台。 通過“前端預防-中間解決-後端責任”的工作機制,著力化解轄區目標矛盾,推動社群矛調整平台,“三官一法”走進社群,村(社群)綜合治理中心3個全覆蓋,積極探索設立“河埠之家”“香河議事院”“一站式”人民調解中心等民主協商商議品牌,打造“四件事”、“曉夏工作室”、“夏增芳工作室”等一批衝突調解平台,通過“面對面”的協商過程和“心連心”的溝通和解決問題的“實時”。
溫暖人心,傳遞現場服務的溫暖。
早上好,喝杯薑茶暖身。 “天氣很冷,所以要保暖。 “一大早,現代城市社群黨群服務站工作人員就認真地煮薑茶。 一杯杯熱氣騰騰的薑茶不斷送到居民手中,為居民驅散寒意,暖胃暖心。 區內首個“城站”於12月初在城南天虹北門廣場投入運營,站內設有休閒活動室、母嬰室,配備休閒桌椅、冰箱、飲水機、共用雨傘、藥箱、微波爐、充電站(小型公共自助充電站)等設施, 為市民和城管、建築工人、快遞兄弟、環衛工人、交警等一線工作人員提供免費飲水、休息、閱讀、如廁等便民服務。
圍繞“共建共治共享”,全區合理規劃布局、科學搭建場地,投資100餘元率先在全市探索建設28個“社群黨群服務站”,組建以站長為主力的“1+3+N”服務團隊, 吸收業主委員會成員、居民志願者、在職黨員等各類群體,組織人員輪流到社群黨、群眾服務站服務。258名“紅樓長”和社群黨員、在職黨員、網格員每月開展兩次“敲門行動”,第一時間了解社群居民的意見和訴求,第一時間解決群眾的後顧之憂、憂慮和憂慮。 (曾正倫、龍曉志、劉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