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至24日,由《財經》雜誌社、財經智庫策劃、承辦,成都市人民政府主辦,成都市經濟和資訊化局、市新經濟委、成都市投資促進局承辦的“2023現代城市產業發展大會”在四川省成都市召開。
12月24日,在“從感知到智慧型:打造數位化轉型新引擎”大會環節,中國電子資訊產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董雲婷指出,從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感測器生態圈供需矛盾非常大,感測器產業斷鏈太多, 盈利能力較弱,研發投入和成果轉化困難。
他建議,要加快感測器產業創新集群建設,“我們現在可能有很多創新閃光點,但還是沒有銜接起來。 從創新或技術的角度來看,它應該是乙個系統,僅靠幾個孤立的點是解決不了大問題的。 我們希望主管部門和相關企業加快感測器的製造。
董雲婷希望加快產業鏈關鍵環節的國產化、首鏈的柔性化、價值鏈的高階化。 他直言不諱地表示,感測器產業的發展是乙個系統工程,核心必須是創新,必須是集群創新,這需要企業、高校、金融機構、社會團體的共同努力。
董雲婷,中國電子資訊產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
以下為採訪實錄:
董雲婷:感謝你們邀請我參加這次會議。 從感知到智慧型,有三個環節,第乙個是感知,第二個是通過對資料的理解來判斷,即認知,最後是行動的知識。
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感知,感知技術包括感測器、射頻識別、藍芽技術,我個人認為感測器是感知技術中應用最廣泛的。 感測器主要依靠敏感元件和轉換元件,敏感元件用於感測外部資訊,轉換元件將感測到的資訊轉換為電訊號。
麻省理工學院智慧型感測被列為全球十大突破性技術之一,我個人認為,在數位化過程中,感測器在某種意義上高於電路,富比士說感測器是十大技術中的第一,產業化領域對感測器的重視程度很高,但是我們國家可能還有點不足。
感測器也涉及到我們的手機,感測器無處不在,汽車上有200多個,飛機上有1000多個,高鐵有5000多個。 感測器是物聯網的基礎技術,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問題是資料碎片化,這是不完整的,這個問題仍然需要感測器來解決。
從目前的發展形勢來看,感測器生態圈供需矛盾非常大,感測器產業鏈條斷裂太多,盈利能力薄弱,研發投入和成果轉化困難。 未來,感測器的發展是向整合化、數位化、網路化、小型化、智慧型化方向發展,感測器必須與晶元相結合,才能發揮感測器的智慧型化作用。
感測器很重要,我們的供需矛盾非常大,90%的高階感測器需要進口,未來我們該怎麼辦?我個人建議加快感測器行業創新集群的建設,我們現在可能有很多創新閃光點,但從未連線過。 從創新或技術的角度來看,它應該是乙個系統,僅靠幾個孤立的點是解決不了大問題的。 我們希望主管部門和相關企業加快感測器的製造。
我們建設產業創新集群,有三句話,一是以產業鏈為主線,二是以產業鏈為紐帶,三是以價值鏈為方向。 我們希望加快產業鏈關鍵環節的本土化、首鏈的柔性化、價值鏈的高階化。 感測器產業的發展是乙個系統工程,核心必須是創新,而且必須是集群創新,需要企業、高等院校、金融機構、社會團體等的共同努力。
接下來,我們將重點介紹創新集群生態系統中需要解決的六個環節。
首先是生產創新,創新的緊密發展可能是我們感測器行業未來的首選。
二是生產,必須與成果轉化緊密結合。 總書記指出,要建立市場對核心技術創新成果的評價機制,核心技術脫離產業鏈、價值鏈、生態圈、上下游,可能白費功勞。 目前,我國專利數量已位居世界第一,但創新成果與轉化、智財權與二次開發、創新鏈與產業鏈之間存在脫節。
三是生產基地,創新要與基礎研究相結合。 眾所周知,未來是基礎研究,而華為的發展歷程在前十年並不盈利,當時他們的研發投入是10%。 每年都有數百人在尋找哪些研究成果可以轉化為技術開發和產品開發,所以現在這個階段已經發展到乙個全新的階段。
這個基礎研究其實就是解決1-10的問題,我們還需要有0-1的問題,我們還需要一批技術創新企業來解決1-10的問題,當然,我們還需要更多通過10-100的問題。 產業集群創新,特別是高新技術領域的創新,需要基礎研究成果的支撐,才有可能實現原創性創新。 這需要企業、行業、科研院所的對接與合作。
四是生產教育,我們的教育很難培養出能夠支撐感測器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人才。 我來自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和我們是兄弟大學,成都有研究機構,我們的第20個研究院在成都,所以人才也是有的,產業創新也需要一批高素質的人才。
五是產業金融,需要與金融對接,才能做好創新。 **都說要磨十年劍,要堅持十年,需要資金支援才能堅持十年。
第六,產業創新與社會服務相聯絡。 我們過去幾十年倡導的,基本上都是產業展會的集合,但是這兩年,我們跑了蘇州、東莞、深圳、上海等地,現在我們開始從產業集群向產業創新集群轉變。 建議成都將感測器產業創新展提公升為區域戰略,做好頂層設計,從規劃、標準、布局、資金、政策等方面進行統籌安排,同時營造寬鬆、規範、公平、競爭的創新環境,將過去自上而下的創新機制轉變為“自下而上、以創新為基礎的創新機制”。 自上而下的新創新格局”。
此外,要加強智財權保護,著力構建產業創新展示生態圈,促進供給側與需求側動態平衡,行業協會在產業服務體系中發揮更好、更多作用。
最後,要堅持創新驅動、市場化、價值引領、規範競爭,讓產業創新集群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為我國感測器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 金融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