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至2024年,中國外貿出口取得顯著成效,工廠用電量激增50%以上,訂單鋪天蓋地,成為全球抗擊疫情的穩定器。 不過,2024年中國外貿資料顯得有些黯淡。
據海關統計,2024年1-8月,我國進出口總值小幅下降01%,遠低於前幾年約20%的增長水平。 其中,8月出口同比下降88%,進口同比下降7%3%,顯示中國外貿同比下降。
作為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外貿出口不僅影響國內GDP增長,也影響著我們的就業和收入。
8月出口同比下降。
那麼,為什麼中國外貿出口增速放緩呢?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中國外貿承壓,但機遇也存在 過去一年,中國外貿資料一直呈現疲軟態勢,如果把最近一年的月度資料畫成一條線(淺藍線),可以看到中國出口同比一直在逐步走弱,過去一年都在0軸以下, 處於負增長狀態。
本月中國出口同比資料(淺藍線)。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個,一是美聯儲加息導致的國際需求萎縮,二是中美脫鉤導致的市場分流。
自去年初以來,美聯儲為抑制國內通脹風險,採取快速大幅加息措施,引發全球後續加息。 結果,全球經濟陷入全面衰退,消費者失去購買力,消費習慣變得更加節儉。
作為世界工廠,中國主要向歐美國家出口商品,而歐美國家的需求卻在減少,這意味著中國的訂單也在減少。 所以我們看到,雖然中國的出口仍然很高,但同比增速已經明顯放緩。
另乙個原因是中美脫鉤。
自2024年戰爭爆發以來,美國一直在努力減少對中國產品的依賴,促進國內製造業的復興,出台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美國企業回歸國內生產,重振美國製造實力。
然而,製造業本身就是乙個利潤非常低的行業,美國的勞動力成本高,生產效率相對較低,缺乏勤奮的態度,使得美國製造業很難生產出一些已經在中國生產的商品。 美國只能專注於一些利潤高、依賴高科技裝備的超高階製造業,這符合其優勢。
由於美國的要求,台積電前往美國建廠。
所以我們看到,在美國的壓力下,台積電在中國台灣,不得不在美國建廠,甚至把機器和員工從台灣搬到美國。 這其實就是美國利用政治手段重塑美國高階製造業。
這一系列的舉動也給中國出口帶來了困難。 很多國家受到美國的威脅,不敢和中國做生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華為,它受到了美國和歐盟的制裁。
英國拆除華為的5G裝置。
而且,在實施脫鉤政策的過程中,美國有意識地要“重塑全球產業鏈”,因此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原本在中國的產業被轉移到越南、柬埔寨、泰國、印度和墨西哥。 這些國家正在搶占我們的低端產業鏈。 雖然這些行業看似沒有什麼價值和利潤,但它們可以為我們提供許多就業機會。
因此,中國在全球製成品中的份額正在逐漸減少,對此我們需要保持警惕,我們不能認為美國的低端製造業是脆弱的。 我們需要保持警惕。
畢竟,美國人不僅牢牢控制著晶元製造業(沒想到華為會突圍),而且還在試圖瓜分中國的低端產業鏈。
在全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做?自去年以來,全球經濟一直處於低迷狀態。 美國在加息拖累全球經濟的同時,卻利用美元霸權為本國經濟加油,使其在緊張的環境下保持了相對穩定的表現。 但歐洲國家的情況令人沮喪,這些國家的通脹壓力持續存在,經濟增長不到1%。
可以預見的是,全球經濟尚未走出陰影,如果美聯儲繼續堅持緊縮的貨幣政策,那麼美國可能並不總是安然無恙。 然後,全球經濟將進一步下滑,特別是如果美聯儲今年再加息一次。
美聯儲加息,導致全球需求下降。
在這樣的危機時刻,我們應該怎麼做?首先是利用我們的優勢來應對危機。
首先,要用好中國巨大的發展韌性和發展潛力,以及中國穩固的基本面,通過各種政策提振發展信心,讓大家知道,雖然中國經濟遇到困難,但二季度經濟增速高達6.%。3%遠超歐美國家。
其次,中國的產業鏈比較完整,不怕一般的封鎖和制裁,只要給我們時間,突破技術封鎖也不是不可能。 比如這次華為麒麟9000S晶元已經達到了7nm的水平,晶元的良品率已經超過了50%,這比我們之前的最高預期要高,甚至震驚了歐美國家。 這是乙個高階的突破。
在低端領域,我們不應該驚慌失措,我們可以選擇主動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競爭。 例如,如果美國需要從墨西哥進口一些商品,那麼中國企業可以去墨西哥建廠,然後賣給美國,很多中國企業家已經開始這樣做了。
再比如,中國商人在越南和泰國建廠,通過轉手的方式再次將國貨賣給歐美國家,可以繞過美國的制裁和中國的封鎖。 實現我們的最終目標。
例如,中國新能源汽車已經掌握了市場話語權,前8個月中國汽車出口額高達4427億元,同比增長104%4%,可以給我們更多的**盈餘。 提公升中國對外貿易和國際競爭力。
中國汽車出口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
以上種種情況表明,雖然在全球經濟、中國基本面穩定、部分行業突破的背景下,我們要保持增長並不容易,但中國加大力度開拓東南亞、中東和南美市場,也將為我們外貿的復甦做出貢獻。
只要美聯儲開始降息,中國經濟就會持續好轉!
最後,我想說的是,按照經濟理論,只要美聯儲開始降息,那麼全球經濟的整體環境就會好轉,需求就會恢復,中國的訂單就會更多,中國經濟就會逐步好轉加油,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