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張敏、徐琳燕,實習記者金萬霞。
2024年,醫藥生物行業可謂暗流湧動。
一方面,創新藥遭遇資本寒冬,CXO(醫藥外包服務)賽道業績承壓,暗示行業可能仍需時間恢復另一方面,GLP-1(胰高血糖素樣肽-1)藥物的研發,以及以AIGC(生成式人工智慧)為代表的數字技術,帶動了醫療行業的新發展,引領細分賽道的繁榮持續上公升。
在備受矚目的創新藥出海方面,一些創新藥企業“被動”撤回在研產品海外開發和商業化的權益,這意味著創新藥的海外開發和商業化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也存在礁石和曲折。 重拾市場信心的是,我國創新藥逐步進入收穫期,許可出(對外許可)數量和質量大幅提公升,交易數量**再創新高。 一些創新藥企實現了創新藥海外上市,勇於爭取更廣闊的海外市場。
在挑戰與機遇交織的時代,助推醫藥生物產業創新發展的利好政策不斷收斂。 比如,2024年底公布的《國家醫保目錄》談判結果,釋放了進一步支援創新藥、鼓勵創新藥發展的政策暖氣。 在創新藥整體估值經歷了最佳狀態並回歸理性之後,醫藥生物行業正迎來逆轉時刻。
創新藥公司
多措並舉應對資本寒冬
“資本寒冬”成為近兩年醫藥行業熱議的關鍵詞。
2024年,醫藥生物行業二級市場總體呈現波動下行趨勢。 “創新藥行業正處於擠壓泡沫的過程中,投資者對創新藥市場空間的預期降低。 友銀醫療合夥人熊水柔告訴記者。
安永大中華區生命科學與醫療健康聯席主管合夥人吳曉英表示,“2024年以來,雖然醫藥生物行業仍在前行,但醫藥集中採購和新冠疫情對二級市場的影響正在逐步顯現,市場寒冬有一定的解凍跡象。 ”
在市場回歸理性的同時,投資者開始對藥企,尤其是創新型藥企採取更加謹慎的態度。 “國內各大藥企的管線布局、海外措施、合作動態,甚至內部團隊結構、銷售費用,都暴露在投資者更挑剔的眼光下。 吳曉英想。
對此,雲頂新藥CEO兼董事會執行董事羅永清告訴記者,過去幾年,我國新藥研發突飛猛進,人才和資本快速集聚,當前市場環境的調整要求生物科技公司更加審慎地制定企業戰略, 公司管理層需要重新評估財務狀況、在研藥物的成功率、產品管線的臨床價值和競爭格局,以及商業化合作夥伴。
面對市場挑戰,行業企業一方面積極關注和尋求新的融資機會,另一方面也在不斷加強商業化能力。
公司持續跟進最新監管動態,為A股IPO申報做準備,等待時機。 同時,公司也會在港股中尋找戰略投資者或再融資機會,同時通過前期投資的權益資產變現來補充現金流。 樂普生物科技工作人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自2024年獲批上市,2024年奧布替尼納入奧布替尼以來,創新型製藥公司諾誠健華的核心產品銷售額持續增長。 “未來三到五年,公司將加快臨床開發,推動五到六款創新藥上市。 諾誠健華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儘管面臨挑戰,但業內人士仍然保持樂觀。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投資人告訴記者:“目前,國內創新藥企正處於優勝劣汰、估值去泡沫化時期,是選擇真正優質專案的好時機,可以用估值合理、更合適的**來收購創新藥企的核心資產。 ”
從行業長期邏輯來看,醫藥行業仍具有較強的長期增長勢頭,行業內仍存在許多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 頭寶研究院醫療行業資深分析師何萬義認為。
創新藥出海
收穫時間開始
當前,受制於國內競爭加劇等多重因素,“走出去”已成為衡量創新藥市場價值的重要標尺。 “雖然很難找到成千上萬的水,但吹所有的野沙開始達到黃金。 “在經歷了資本灌溉、持續推進研發和長期投入後,中國創新藥逐漸進入收穫期,行業也迎來了'光明的未來'。
2024年,將有不少創新型藥企,包括加科思,其許可脫牌專案將以“分手”告終,在出海時遇到障礙。 不過,也有國內創新藥經過多年的內功練練,成功走出國門。 10月底以來,君實生物自主研發的特瑞普利單抗、和黃醫藥自主研發的小分子創新藥呋喹替尼、易帆醫藥自主研發的生物創新藥伊貝戈司亭注射液已獲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標誌著中國國產創新藥不斷邁向國際舞台。
相較於創新藥直接獲批上市的“火花”,另一種出海方式——授權出,2024年將呈現“草原之火”趨勢。
據Nextpharma醫藥交易資料庫統計,記者發現,截至2024年12月15日,國內創新藥許可出交易總數達到58筆,較2024年的44筆增長32%。 按交易金額計算,2024年披露的牌出交易總值超過465億美元,高於2024年的275億美元50億美元,增長69%。
從區域來看,除歐美國家外,出海國家和地區的選擇也更加多元化:東南亞、西亞、北非、拉美等市場逐漸成為中國創新藥企出海的目標目的地。
2024年,採用牌照出牌模式出海的大型藥企數量將逐步增加,恆瑞藥業、中海殼牌醫藥集團、翰森藥業等傳統大型藥企將出現在牌照出牌的“許可方”名單上。
大型藥企在海外自我申報後發現,在投入資源、時效性、風險等方面,不可控因素太多。 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新藥申請的時間視窗也在壓縮,如果企業選擇自我申報,到產品獲批上市海外時,未必能搶占到頭把交椅。 億信資本創始合夥人陳震認為,經過幾年的海外路徑模式自我宣告,中國各大藥企正變得越來越務實。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中國創新藥企對外許可數量首次超過境外引進專案數量(許可入)。 據陳震觀察,近三到五年來,中國藥企完成了從引進許可到許可出的戰略逆轉。
此外,在許多細分領域,國產創新藥,特別是基於已知靶點的應用型創新研發,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ADC藥物(抗體藥物偶聯物)就是其中之一。
沙利文的一組資料顯示,2024年1月至11月,ADC等抗體藥物佔許可出交交易的56%3%,且大部分交易熱點集中在早期研發管線,其中臨床前和I期產品的交易量佔比近一半。 一位業內人士評論稱,這表明“國內ADC藥物研發水平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2024年,哥倫布生物與跨國巨頭默克公司(以下簡稱“默克”)達成ADC候選藥物三項重大授權合作,合同總金額近118億美元,位居當時中國醫藥行業國際許可交易史首位今年12月,百利天恆與百時美施貴寶達成ADC藥物獨家許可合作協議,首期支付8億美元,潛在交易總額達84億美元,不僅創下了國內創新藥許可出交首付紀錄,也一舉創下了全球ADC單藥交易總價新紀錄。
更多許可出局案例的出現,將提振我國創新藥的信心,相信我國創新藥發展將進入穩步蓬勃發展的新時代。 陳震說。
細分軌道
擺脫“最美男孩”。
2024年,GLP-1將成為製藥領域的“最美少年”。
在整合“糖尿病+減肥”兩大領域的GLP-1賽道上,這類藥物在全球的主要市場份額被跨國製藥巨頭諾和諾德和禮來佔據。 GLP-1藥物的銷售帶動兩家醫藥巨頭第三季度業績超預期,銷售額的大幅增長也帶動兩家醫藥巨頭的股價和市值飆公升。 其中,禮來股價一度創歷史新高,市值一度突破5700億美元。 另一方面,諾和諾德超越LVMH成為歐洲最有價值的上市公司。
基於該領域廣闊的市場前景,跨國巨頭羅氏製藥斥資30多億美元收購GLP-1製藥公司,國內製藥企業也紛紛效仿。 2024年,華東醫藥利拉魯肽和仁輝生物貝那魯肽注射液兩款國產GLP-1**藥物獲批上市。
諾和諾德司美格魯肽核心專利將於2024年到期,國內企業紛紛布局,中海殼牌醫藥集團等多家企業的生物類似藥均處於臨床階段。 隨著進入者數量的不斷增加,GLP-1賽道的競爭愈演愈烈,GLP-1藥物的研發正朝著長效、多靶點、口服的方向發展,同時不斷探索更多新的適應症,減肥藥市場有望迎來快速擴張。 何婉儀告訴記者。
GLP-1的快速發展為醫藥市場帶來了新的增長動力,推動了企業加快研發和創新,激發了整個醫藥行業的活力。 “這種勢頭為行業參與者提供了商機,並為製藥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機遇。 吳曉英認為,GLP-1將逐步成為全球降糖藥市場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並將帶動整個產業鏈的快速發展,包括GLP-1的上游原料供應商、中游CDMO服務商和下游製藥企業。
然而,GLP-1軌道並不是“一路彩虹”。 去年12月,輝瑞公布了其在研藥物GLP-1的開發進展,並宣布沒有計畫將其推進到3期臨床試驗。 跨國製藥巨頭GLP-1藥物研發受挫,加上監管機構對GLP-1藥物使用的風險提示,近期一級和二級市場都出現了“降溫”趨勢。 “GLP-1藥物市場的降溫現象不僅受到一級市場競爭激烈和臨床資料的影響,還受到安全隱患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未來投資者將採取更加謹慎的態度。 吳曉英說。
此外,隨著進入者的增加,後來者如何才能分得一杯羹,GLP-1賽道上是否會有一場一流的戰鬥,也是市場相當關注的問題。
* 成功打破寡頭壟斷的關鍵是創新。 公司需要在療效和用藥週期等關鍵領域脫穎而出,以吸引患者和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的注意力。 同時,競爭戰略也是贏得市場的關鍵因素。 雖然新玩家有望在創新方面取得突破,但他們也需要仔細平衡戰鬥的風險,以確保其產品的可持續性。 吳曉英想。
科技賦能
啟用數字健康
在“數字中國”和“健康中國”兩大國家戰略下,數字健康產業發展已成為必然趨勢。 當前,人工智慧和大資料技術,尤其是生成式AI技術,正在加速與醫療行業的深度融合。
大型模型是人工智慧時代的靈魂。 醫療模式可以為醫院、科研機構、醫藥醫療器械企業、網際網絡醫院平台等多個領域的醫療行業提供更加智慧型、精準、便捷的解決方案,打通產學研應用全鏈條。 麒麟合盛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相關技術負責人告訴記者。
以AI製藥為例,“AI有望通過賦能藥物研發的多個方面,如靶點發現、老藥新用、化合物篩選、分子設計與優化、晶型**、劑型設計、臨床前實驗結果**、輔助臨床試驗設計、患者招募分組等,縮短新藥開發周期,降低成本。 等等。 英矽智慧型聯席首席執行官兼首席科學官任告訴本報記者。
目前,在海外市場,谷歌已經推出了專注於醫療保健的模式Medilm。 在中國,2024年9月,國內首款“工業級”醫療模型——領益模型發布,實現了業務架構擴充套件、模型效能提公升、體驗客戶激增三個方向的迭代公升級。 此外,智雲健康、易渡科技也發布了與醫療、大健康相關的大型樣板產品。
中投智智諮詢合夥人王文華告訴記者,醫療數位化更成熟的發展依賴於大規模結構化、標準化的醫療資料,並以此為基礎訓練出更精準的演算法模型。 目前,醫療數位化還處於相對早期的階段,雖然在各個細分領域都有一些令人驚訝的嘗試,但總體來看,應用場景還比較有限,離成熟的落地應用還有一段距離。
目前,如何通過AI大模型重塑醫療行業,實現生產力的飛躍,引發市場討論。
對此,同濟醫院副院長、同濟醫院醫學影像科主任王培軍教授表示:“在人工智慧領域,資料是基礎,算力是支撐,演算法是核心。 目前主要有三大發展趨勢:構建大樣本多中心資料庫;提高資料靈敏度、特異性、準確性和穩定性計算能力有待大幅提公升。 ”
億渡科技CEO兼聯合創始人徐繼明告訴記者,在大模型技術的浪潮下,人們更快地形成了集體共識,即只有當大模型從一般走向垂直,快速轉移到產業落地,才能證明其真正的價值。
具體到AI製藥,任告訴記者,AI製藥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積累,才能真正實現從1到N的發展,才能獲得更豐富的高質量資料、復合人才和演算法的革命性突破。 兩個最關鍵的核心是資料和驗證。 “生物製藥研發是乙個長期的過程,沒有AI藥物通過II期臨床試驗的關鍵療效和安全性驗證。 我認為,如果一種AI藥物完成了完整的驗證過程,並在臨床上獲得批准,或者在第二階段的臨床試驗中取得成功,那將是乙個巨大的成就,甚至是行業的一大利好。 ”
製藥和生物工業
歡迎來到四大變化
醫藥生物板塊近三年經歷了重大調整,目前處於歷史底部,長期增長邏輯良好。 集中採購、議價降價等政策因素的邊際影響經過消化後逐漸減弱,同時行業內不少企業積極轉型,尋求未來發展方向。 何萬一談及醫藥行業整體表現。
2024年,醫藥行業將呈現哪些趨勢來吸引市場關注。
一是產業分化加速。一方面,從整個行業來看,“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創新能力的提高,生物醫藥行業將更加注重研發和創新,推動新藥研發、技術創新和產品公升級,一些沒有競爭力或不符合市場需求的企業可能會被淘汰。 何婉儀說。
另一方面,生物科技賽道也將迎來差異化。 產品管線較好、產品實力較強的企業估值和再融資前景較為樂觀,而產品管線和技術實力較弱的企業需要縮減開支,切斷低價值管線,保留核心資產最多。
二是“出海”仍是主旋律。 目前,我國創新藥正逐步走向收穫期。 對於製藥企業來說,“走出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研發的突破、更廣闊的市場、更高的商業回報和公司估值。
陳震認為,管線授權出得更快,既能互補海外藥企優勢,快速開拓海外銷售渠道,又能增加企業現金流,無論是對於初創企業還是傳統大型藥企都將是未來的趨勢。
同時,藥企將面臨海外商業化、市場准入、專利問題等新挑戰。 “這也要求藥企在多方面進一步提公升敏捷性和響應能力。 吳曉英告訴記者。
三是創新藥企與傳統藥企合作持續提速,併購有望公升溫。 一方面,傳統藥企在資金實力、產品產業化、商業化等方面的優勢已經顯現,可以彌補生物技術在這些領域的短板。 另一方面,傳統藥企可以利用生物科技的研發實力和產品管線,豐富產品管線,進行創新公升級。
吳曉英表示:“無論是國內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在醫藥產業轉型中都會有更多的合作和重組形式,尤其是產業鏈上下游商業模式互補的醫藥企業。 我們認為,市場上的併購活動將公升溫,產業整合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加速,跨國藥企和生物技術公司將充分發揮各自在商業化布局和研發能力方面的優勢,開展更加緊密的合作。 ”
第四,數位化浪潮勢不可擋。 當前,數字技術日益融入醫療健康各個領域和流程,醫療機構、醫療裝置生產企業、藥品研發製造企業、新興網際網絡醫療科技公司都在利用數字技術創造和公升級醫療產品和服務,甚至創造新的模式和商業模式。 醫療智慧型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演進,將給醫療行業帶來更多的變化和便利,賽道上的企業也將推動醫療技術向更深更廣的領域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