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報》資深記者集記者、學者、書法家於一身,莊嚴地具有敢為人先的知名報人的性格和情懷,也看到了老一輩文人的文人學生、天真的教養和氣質。
18日,“百里溪畔秋蔭——莊嚴捐贈檔案展”在中國現代新聞出版館開幕,展出至2024年1月21日。 多年積累和珍藏的採訪筆記、新聞報道、稿件、書信、工作用品等豐富內容,串起了著名記者的成長足跡,也勾勒和見證了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時代變遷。
將藏品捐贈給博物館就像女兒結婚並給她找了乙個好姻親。 年近九旬的他是乙個“普通的記者,沒什麼特別值錢的東西”,“中國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是記者的家,我從做筆記本開始就是記者,讀者來信2000多封,在上海博物館留下的記錄十年,相當於放在自己家裡, 非常欣慰。 ”
一支筆,推動著時代的進步。
鄭正曾說過:“時間是記者的愛人,也是最無情的愛人。 記者只在這一刻、這一刻、這一刻、這一秒生活、記錄和報道,為了記錄這個“事情”,他們必須奉獻他們的虔誠和忠誠。 “心中有信,文中有握,莊嚴的身軀中可見一代報人的風采。
展覽分為兩個單元,第一單元是記者生涯,重點展示鄭衝對新聞事業的貢獻,包括“畫杏林之春”、“擁抱科學之泉”、“探索中華文明”和“傳承文文聚之火”四個小板塊,分別展示了鄭衝在醫療衛生方面的傑出成就, 科學教育、考古學和專業精神,並解釋了他在新聞業的開拓性和探索性。
2024年加入溫《報》,撰寫健康、科普、教育、考古、藝術等領域,撰寫了《收購筆記》、《紫荊樹下探訪朋友》等著名文章,影響深遠。 無論你跑哪條線,你都會得到一些東西。 比如,他在健康領域奔跑時,與老記者鄭重報道了國內首例截肢手再植手術,隨後又獨立報道了首例開肝禁區手術、心臟瓣膜手術首例。 20世紀70年代,他主持考古學工作,是提出“長江也是中華文明搖籃”的作者之一。 在科技領域奔跑時,兩篇長篇通訊《原子核是“內耗”》和《擱淺——雙體客船設計方案提出後》,幾經波折提交評審,發表後影響巨大,“內耗”和“擱淺”兩個原創科學名詞,在他提煉後,成為一種對社會關係的形象總結。
莊嚴的新聞報道、報道和傳記,意義重大,光彩奪目,充滿時代精神,體現了中國記者的責任感和嫻熟寫文章的情懷,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他的成就一方面來自於他個人的學識、勤奮和奉獻,也來自於溫偉寶領導的敏銳、厚愛和支援。
在展出的眾多書信中,除了與著名學者的往來書信外,還有一封來自福建省的殘疾青年梁大東的信,他在2024年恢復高考時因小兒麻痺症兩次被大學拒之門外。 “十年的艱苦奮鬥,多少苦澀、曲折......那裡回想起來,在我最困難的時候,能得到您這樣一位知名記者的關心和鼓勵,我感到非常榮幸。 當我收到錄取通知書時,我想馬上告訴你這個訊息......“令人欽佩的是,普通讀者的命運因為記者而改變。
兩三個知己談論藝術。
這是乙個雜七雜八的家庭,但也是乙個專家。 鄭錚除了擔任記者外,在書法、繪畫、考古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財富,曾為謝誌柳、唐韻、林風眠、應業平、程世發、丁少光等畫家撰寫傳記,也為張伯菊、張恒、謝誌柳等收藏家撰寫傳記, 徐森宇和葉公軒。鄭重笑道:“隨著年齡的變遷,人也在變,我從來不被定型,也不想做一家人。 ”
展覽第二單元聚焦學者生涯,聚焦學者的莊嚴形象,包括藝術家傳記、博物館專著、朋友朋友來信三個小節,體現了畫家、文博館藏家的勤奮奉獻。 許多手稿、採訪筆記、朋友來信、著名藝術家簽名的書籍等實物,可以讓我們一窺他寫作過程中的許多歷史細節和人物互動。
今年5月,中國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開館前夕,2000封信件、15份手稿、100多篇文章和手稿、38種物品、2000冊書法、3件書法作品全部移交博物館儲存。 其中有錄音機、錄音帶等採訪工具,《謝誌柳傳》最早的手稿,著名報告文學《他擁抱地球,擁抱原子彈》的手稿,以及......紫陶罐和硯台館藏包括大型畫冊、特輯、線裝書以及謝亞柳、陸彥韶等著名藝術家署名的書籍,體現了莊嚴的學術情趣和友誼。 這些檔案是莊嚴的新聞和學術工作的生動註腳,也是新聞史和學術史上的寶貴財富。
展覽標題中的“百里溪”取自其書房編號,書房自書寫對聯“梧桐人仙居,桃源深處高石民居隨處可見”勾勒出精神距離。 光是壺等展品就講了乙個好故事——謝芷柳曾畫過壺,為莊嚴的書籍寫過《向文》;劉丹家畫壺,陳佩秋著《獨自釣冷河雪》;83歲高齡的唐雲畫完鍋後,鄭重地屬於......“煮新茶消永生,和兩三個知己聊聊”。
大家都在談論多面的老報人。
從上世紀70年代初開始,鄭錚和父親謝誌柳交往頻繁,或談詩詞,或談書畫。 他還和父親一起參加了許多活動,包括書畫鑑定、去新疆吐魯番看壁畫、參加父親在新加坡的藝術展等。 從年表到傳記,鄭銃可以說是最深入、最專業的記者和最好的朋友。 謝誌柳之子謝定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告訴記者,他的家人認識鄭銩已有半個多世紀,採訪者與被採訪者之間的深厚友誼超越了普通的工作關係,現場展品生動地傳達了記者在報道之外對藝術的熱愛,值得後人習學習。
《溫衛報》原副主編毛連濤回顧了莊嚴的名文,提到了《從醫學專家到外語教授》《原子核中的“內耗》《天地間》、陳忠偉的手指再植手術、吳夢超的肝臟手術、蔡永志的心臟瓣膜手術等有影響力的報道。 這些報道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深度寫照,反映了乙個學者型、專家型記者的卓越成就,他對溫、對黨的新聞事業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 ”
文匯復旦新聞班班長馮雪峰分享了他與鄭政多年的友誼。 40年前,我鄭重地為新聞班講授了一堂通訊寫作課,如何寫文章,如何做採訪,如何樹立作為記者的道德、言論、立功,用筆推動時代進步,鄭重以身作則,陪伴新聞學生成長。 對於新聞班的同學們來說,鄭老師不僅是新聞界最優秀的,更是關心他們的父親,也是他們生活中的溫暖關懷。 ”
上海市老記者協會會長朱大建帶來了一本莊嚴的《時代記錄》和《探尋中華古代文明源頭》一書,“新聞作品可以是永恆的,他記錄歷史,歷史也記他。 據報刊傳,莊嚴房間的後來居住者在抽屜的開頭發現了九封信,可見莊嚴的專業精神。 他認為,許多新聞作品已經達到了“當下永恆”的境界。
鄭重以新聞為職業,感受社會脈搏和人民呼聲,撰寫多篇熱門新聞通訊;退休後,他在文博收藏、書畫藝術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就,致力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這次特展不僅是重大歷史事件的記錄和實物證據,也是記者精神的視覺展示。 中國現代新聞出版博物館館長趙樹磊深切感受到,“博物館有責任傳播和傳承老報人的精神傳統。 ”
作者:徐陽。
文:徐陽圖:主辦編輯:江 責任編輯:邢曉芳。
*請註明本文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