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攝影系,獲學士學位,現工作生活於杭州,就職於中國美術學院榮**中心。
他以跨媒介材料為表現形式,試圖從集中的思考和實踐中探索藝術精神的超越可能性。 目前正在進行的藝術實踐主題:
通過感官知覺作為一種互動方法,反思人與空間之間的不精確關係;
以自然符號為出發點,感官世界與人如何相互映照,超越可能;
對隱藏在社會運作規則中的人類精神空間的主動與被動本質的主動與被動關係的批判
通過對特定人群的形象追蹤,我們可以發現在時代程序中“落後”的人們的精神得失
繪畫的動機可以追溯到重複簡單的身體動作,以探索人們從中獲得的超然可能性。
2024年11月獲羅鍾離獎學金
2024年11月參加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群展“無展”
2024年7月,參加浙江省攝影協會駐地專案“山水創意”。
2024年6月,與中國美術學院影視動畫學院合作,完成了以2024年畢業設計為主題的視覺海報《鏡窗》2024年11月,獲大灣區青年藝術家計畫“明天觸手可及”攝影組三等獎。
2024年4月,參加第三屆影像西湖“宋雲廢墟”藝術現場;
2024年6月入選浙江省文藝人才孵化工程和新豐人才計畫
2024年11月入選集美·阿爾勒攝影節“中國韻律”單元。
非目擊者場景 鏡子和窗戶 1 120x120cm
非目擊者場景 鏡子和窗戶 2 120x120cm
非目擊者場景 鏡子和窗戶 6 120x120cm
非目擊者現場錯誤2 120x120cm
非目擊者場景 鏡子和窗戶 1 120x120cm
落後和超越。
在這個被解釋的世界裡,我們感到不是很安全。 也許山坡上還剩下一棵樹,供我們日夜消磨**”。
里爾克,“杜伊諾哀歌”。
唐靖之至今仍保持著正直、經典的思想和實踐。 他還蹲在某條河中央的一塊岩石上,看著水流過。 “看”是他的思考,“看”也是他的實踐。 說這話其實更多的是對他的一種期待,沒有人有能力放下手中的工具,也沒有人能放棄語言和表達。 尤其是像唐景之這樣勇敢的藝術家,謙虛而又渴望嘗試。 因此,對動作本身的理解可能比表達本身更令人著迷。 也許他仍然在那個目的地的鏡子裡,就像他早期的作品《錯誤》一樣,一面鏡子擋住了去路?還是一面連線自己和他人的鏡子?我以為不可能在“鏡子”中找到答案。
但當藝術家試圖將自己隱藏在影象中時,他有乙個更巨集大的問題,這也是唐景之作品中若隱若現的珍貴品質:他想知道誰在聲音洪流中成為“落後者”他沒有激進的質疑,沒有同情的同情,他是乙個混雜著兩種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他試圖超越。
他首先以觀察者的方式超越。 當水流過石頭時,唐景之注意到了“時間”沖刷出“空間”的空洞。
他用雷射筆在荒野或森林中劃傷,他在沒有的地方建造一棵樹,他在樹林中消滅一棵樹(定位,2021-2023),觀察者處於焦點和失焦的空洞中(被風攪動的花園 2022)。 當我在2024年創作《餘輝》時,我認為他已經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在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一種斷裂感。 這是唐景之的巨集大與渺小、堅韌與柔弱、村與城、落後與超越的斷裂。
但在 2021 年的《鏡子和窗戶》中,我看到攝影正在長出新的器官。 我覺得這組作品有一種疏離感,既令人擔憂又令人興奮。 幸運的是,在 2022 年,他創作了《向日葵》,那個自我終於以一種忠於自己的方式出現了。 日日夜夜,抬頭鞠躬,驕傲與悲傷,他等人甚至擺脫了這部作品中原有的斷裂感和對立感,真正成為了乙個觀察者。
因為只有這樣,他才有機會從異化的巨浪中回到那塊石頭上。 當海浪回到石頭上時,海浪在哭泣。 他回到了家鄉。 他將作為大師進行第二次超越。
在歷時四年拍攝的50分鐘紀錄片《漂流室》中,藝術家講述了二叔喬遷、家中大火後外出打工等瑣碎小事藝術家第一次歡迎觀眾來到他的“家”。 影片中,主人公二博彷彿是唐景之在山坡上“建”“抹”的那棵樹,它日夜屹立在那裡,彷彿在這裡走了很長一段路,讓人**,讓人擦肩而過,讓人記錄下來,讓人忘記,而此時此刻,作為藝術家作為親戚, 作者拿著什麼**或一面鏡子?此時此刻,他是想失焦還是失焦?你知道,當我們明白我們只是看到虛空時,我們該怎麼辦,這就是藝術家應該做的。
何迅. 藝術家和詩人目前居住在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