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漢字的使用,必須正確看待三者關係
牟宗剛. 今年年初,中宣部出版局召開規範漢字使用工作座談會,就加強漢字規範管理和使用工作進行了深入研討,決定從六個方面開展漢字規範管理工作。 這是宣傳部門適應形勢需要,立足文化傳承,堅持問題導向,回應群眾關切的重要舉措。 接下來,我想談談我個人在規範漢字使用的背景下對書法藝術的傳承和應用的看法。
從漢字的起源和發展來看,漢字和書法是乙個完整的整體,通俗地說,是本體論和表現形式的關係。 此外,書法是一種在書寫標準漢字時兼具實用性和藝術美感的藝術形式。
目前,書法界對書法的傳承、運用和創新有兩種看法:一種是書法藝術。 人們認為,書法作為一種傳統藝術,已經脫離了日常寫作。 從當代的角度來看,隨著現代科技的進步和考古成果的不斷豐富,書法家獲得了大量前所未見的材料,書法家有責任從後人的角度回望傳統,在傳承的前提下進行顛覆性創新, 使書法藝術更加純潔,更能記錄和反映時代。另一種觀點是書法的大量。人們認為,要傳承傳統藝術,就必須更貼近群眾,服務群眾,以群眾需求為導向,讓傳統書法藝術走進千家萬戶。 只有這樣,書法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更加接地氣,創作出大眾喜愛的作品是書法家的責任。
其實,從巨集觀角度來看,這兩種觀點並不矛盾。 前者更傾向於專業研究和藝術美學的探索,而後者則更注重大眾化的普及和藝術的實用性。 無論哪種情況,儘管創作理念、表現形式、接受者群體不同,但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創新書法藝術,為了服務於各層次群眾的藝術需求。
規範漢字使用是一項系統工程、綜合工程、專項整改、行業指導、完善法律法規、制定標準多管齊下,不僅需要保證書法的實用性,更要體現書法的藝術性,在實施過程中,要正確看待三個關係:
規範漢字的使用,不是對書法創新的限制,而是保證書法藝術傳承創新的重要措施。 目前,一些人和機構為了吸引眼球、贏得流量,無視漢字的書寫規範、書寫技巧和文化內涵,製造了一些笨拙的“文字垃圾”。 書法創新不是水源,不是一棵沒有根的樹,不能隨便閉門造車,而是要保持漢字本體的規律和核心,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發展新的內涵和形式。 比如在印章法和草法中,加一筆,減一筆,甚至一些不同位置或方向的筆畫,完全變成了另乙個詞,這是幾千年來形成的法律規範,是不可打破的底線。 如果無緣無故地任意加減、扭曲、變形,留下筆作為本體,“江湖氣”猖獗,這不是創新,而是對規律的破壞和對藝術的踐踏。
漢字的規範使用不是為了統一書法的標準,而是為了滿足不同審美群體的多樣化需求。 整治圖書、報刊、音像製品、網路出版物、影視作品等用詞違規行為,要多方面徵求書法界專業人士的意見,多方面聽取群眾意見;不僅要消除“江湖書法”亂象,還要搞好清理工作而整頓工作要腳踏實地,也要防止隨意擴大清理,過分要求標準化和統一性,以及出現電腦與印刷體相同的現象。注重規範性和實用性而忽視藝術性,也不是作品實施的初衷和群眾希望看到的結果。
規範漢字使用,書法團體要有擔當,不能只關注群眾喜歡寫什麼,更重要的是要擔負起引導群眾走向審美、普及審美的責任。 作為專業群體,要深刻領會“藝術為人民服務”的內涵,主動詮釋和創造藝術之美,引導群眾從更高層次提公升審美,讓更多人欣賞和分享傳統文化遺產,在為人民服務的過程中實現藝術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