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芯突破7nm,“問題”悄然浮出水面,我們為攻克難而不懈努力
中國晶圓製造體系,從低端到高階,都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因為製造裝置的連線存在缺陷,不僅在EUV光刻機等單個裝置上,而且在整條自主生產線上,缺乏實際生產經驗。
我國國產晶圓製造裝備發展存在兩大問題:一方面難以克服物理極限的技術難題另一方面,無法融入歐美主要市場,沒有發展機會;後者比前者更難。
因為整個產業鏈的缺陷,結果是國產平板電腦被扼殺在搖籃裡,華為等企業雖然掌握了先進平板電腦的設計能力,但因為沒有製造端的經驗,被美國困住了,無力抗爭。
台積電創始人張忠謀也明確表示"中國大陸在晶元製造技術上落後台積電五六年"。這是事實。
不過,在產品研發方面,國內廠商已經取得了諸多突破,除了華為之外,已經掌握了7奈米以上先進晶元研發能力的企業也不少。
比如龍鷹一號晶元的核心研發技術採用的是7nm工藝,展訊T820宇光採用的是6nm工藝,阿里巴巴的億天710採用的是5nm工藝,然後還有一些產品不是大陸廠商生產的。
從這些企業推出的產品可以看出,中國企業在晶元研發能力上已經有效達到了行業領先水平,完全有能力開發出更先進的7nm及以上晶元。
然而,這些公司開發出7nm工藝以外的晶元後不久,就出現了乙個非常奇怪的問題,那就是這些公司推出的7nm晶元並沒有像華為的麒麟晶元那樣在市場上引起強烈反響。
事實上,大陸公司能夠製造出7nm甚至更先進的晶元,對整個大陸半導體行業來說是一件好事,但這些公司推出的產品卻不相容,甚至阿里巴巴研發的億天710也沒有受到太多關注。
為什麼會有這麼奇怪的問題?是因為中國企業研發的7nm晶元不如國外產品嗎?答案是否定的,華為麒麟晶元說明了一切,但現在已經停產了。
更何況,就像研發基礎技術的龍鷹一號一樣,也是國產晶元的領跑者,採用7nm製程技術,成為首款7nm車規級智慧型座艙晶元,而這顆88億電晶體晶元融合屬於超大規模SoC。
龍鷹1的出色效能已經達到了國際主流水平,即使與驍龍8155相比,在某些方面也不甘落後,但從效果上來說,龍鷹1號與驍龍8155相差甚遠。
目前,驍龍8155已經被國內車企大規模使用,使用這款晶元的車企多達數十家,搭載了上百輛智慧型汽車,國內車企也將驍龍8155作為產品賣點,強調晶元的效能和數字體驗。
作為2024年的流片,龍鷹一號晶元已經誕生了兩年,但很少有車企宣布採用吉利作為最大股東的核心發動機技術,也沒有真正推出搭載龍鷹一號晶元的車型。
可以看出,國內企業已經掌握了7奈米及以上晶元研發的加工能力,但國內先進晶元加工企業的實際利用率卻很低。
一方面,國內車企發展這麼多年,已經與國外企業形成了默契,多年的合作可以說是很難一蹴而就的,由於這種衝擊,國內車企未必能夠在短時間內扭轉觀念,也不得不繼續使用高通等國外晶元廠商。
畢竟高通晶元研發了這麼多年,在技術、穩定性和數量上都優於國產晶元,即使國產企業有生產能力,也很難改變現狀,至少在短期內是這樣。
另一方面,國內晶圓產業鏈並不完善,主要環節仍由美國等公司控制,畢竟龍鷹1採用的7nm工藝仍需依賴台積電供貨,因此中國企業在晶圓設計、晶元流向量產和市場規劃等方面不會過於溫和。
龍鷹一號從流片到量產用了一年半的時間,而高通、蘋果等成熟企業通常只需要幾個月的時間就可以生產上市,所以在晶元方面,中國企業其實遠遠落後於國外企業。
當然,無論是外部原因還是內部原因,都能反映出乙個問題,那就是中國晶元產業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不推出產品證明國產晶元已經成長。
如果不被市場認可,就無法解決產能問題,晶元研發也就沒有意義,所以中國企業還是需要不懈努力的,只要不斷積累經驗,就有機會實現彎道超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