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作者為南開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白長紅,他首先發表了《南開管理評論》,在此分享。
無論是在自然科學領域還是在社會科學領域,總有一些人利用各種機會獲得個人名利做一些毫無價值的學術工作。 當學術泡沫圍繞一些熱點問題興起時,不僅浪費了寶貴的資源,而且製造了無用和混亂的資訊,干擾了學術生涯的發展。
在網際網絡時代,利用網際網絡便利的學術泡沫迅速蔓延,會引起公眾的強烈反感,使學術研究失去應有的尊嚴和影響力。
近年來,反智主義已經演變成一種趨勢,專家們日益增長的負面印象就證明了這一點。
回顧歷史上的學術泡沫事件,2024年發生的“冷聚變”可以說是最令人震驚的故事。
今年3月,美國猶他大學的兩位化學家宣布,他們用電解裝置實現了氘離子在室溫下的聚合,並釋放了相當大的熱量。 也就是說,它們在室溫下實現了核聚變。
20世紀80年代,石油資源短缺和環境汙染已成為令人擔憂的國際政治問題,發達國家正在加大對新能源和核能的開發投入,核聚變技術也取得了重大進展,但這條昂貴的技術路線還遠未實現核聚變在受控條件下的“點火”。 在人們渴望實現能源革命的時候,猶他大學的科學家使用乙個簡單的設施實現了核聚變,這個訊息立即震驚了世界。
猶他大學新聞發布會結束後,全球數十個實驗室的科學家立即開始重複實驗,以免在現場落後。 該實驗室的一些初步結果仍然令人興奮,美國、日本、匈牙利、義大利、印度和蘇聯的研究人員都聲稱已經複製了冷聚變。 隨著新成果的不斷湧現,報紙已經取代學術期刊成為發表科學研究成果的渠道。 根據美國一所大學的新聞稿,“科學和工程現在有無限的前景,就像發現火災一樣。 猶他州還資助猶他大學建設冷聚變研究所,似乎一場能源革命已經開始。
但就在猶他大學新聞發布會20天後,一些實驗室開始撤回他們的研究結果。
人們發現,由於儀器不當或觀測不準確,他們所觀察到的結果都不是核聚變。
隨後,麻省理工學院、布魯克海文等多家知名實驗室發表了更精確的實驗結果,在實驗過程中沒有觀察到任何核聚變的跡象。 特別是英國哈維爾實驗室,由10名科學家花了近3個月的時間,重複猶他大學的實驗,最終沒有發現任何核聚變產物。
即便如此,對核聚變的炒作持續了一段時間。 一年後,猶他大學關閉了冷聚變研究所,因為它無法複製最初的實驗。 這個沸騰的熱點才剛剛開始降溫。
事實上,冷聚變的探索一直在進行中。 20世紀90年代,日本和美國的一些公司都不同程度地投入了這類研究,谷歌直到2024年才終止了已經資助了四年的冷聚變專案。
在2024年7月舉行的第24屆凝聚態核科學國際會議上,一些學術機構也報告了所取得的進展。 雖然這些專案都沒有找到冷聚變的可能路徑,但科學界對這些專案並不完全否定,總有一些科學家,包括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認為核聚變在室溫下是可能的,他們堅持自己的信念並沒有錯。 在這種不同認識的推動下,科學技術事業總是需要磕磕絆絆地向前邁進。
在2024年的冷聚變事件中,沒有人認為雙方故意造假,也沒有人認為他們應該對技術方案承擔道義責任。 正如一些學者所指出的,他們的錯誤在於,他們違反了提交未經嚴格實驗測試的科學成果的規範,並在未經同行評審的情況下提交給學術期刊,從而產生了聳人聽聞的虛假資訊。
這場動盪值得反思,它一直處於爭議之中。 許多學者發表文章或書籍將其歸因於“糟糕的科學”、“科學慘敗”或“病態的科學”。
有學者認為,冷聚變研究不應被視為一門“病態科學”,這條道路值得探索。
“病理科學”的概念是著名科學家朗繆爾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的。 他認為,“人類本身可能會被主觀因素、妄想或臨界效應引入歧途。 這些都是病態科學的例證,它們都是引人注目的,聳人聽聞的。 這種“病態”特徵包括研究人員在發現異想天開的結果時無法客觀地解決有充分理由的反對意見他們觀察事故引起的現象,但相信他們已經找到了他們確定的原因,等等。 猶他大學的兩位學者在得知同行在做類似研究時,不重新審視結果,就先發制人地發表了研究結果,拒絕提供有關研究的細節和資料,拒絕來自不同方面的批評和質疑,這明顯帶有“病態科學”的特徵。
美國科學、工程和公共政策委員會出版的《如何成為一名科學家》一書特別指出,“實驗方法的目的之一是......目的是儘量減少個體偏倚對研究的影響。 如果研究不遵循普遍接受的方法,其他科學家將不太願意接受結果。 這是許多科學家對80年代後期冷核聚變的原始報道做出負面反應的主要原因之一。
“病態科學”一詞只是將反思重點放在科學家的行為上。 而從“冷聚變”事件中,也可以看出催生學術泡沫的其他社會力量。
首先,猶他大學的態度對事件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在聽到“冷聚變”結果的報告後,該校對此事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採取了一系列行動來保護該大學可能獲得的發明權,並支援先發制人的新聞發布會。
其次,作為學術界的一部分,數十個實驗室正在競相獲得支援“冷聚變”的結果,其動機明顯影響著他們的研究行為。
此外,新聞中誇張、不負責任的報道也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
說到學術泡沫,管理領域當然不是一潭清水。 像“病態科學”這樣的現象在管理領域經常出現,例如:對聳人聽聞的話題的追求,缺乏充分的比較研究,在眾多因素中找出自己的因素作為原因,對某些管理時尚的無用追求等。 這些學術成就的共同特點是:學術研究與管理實踐之間的脫節
研究者沒有深入觀察管理實踐,無法冷靜地思考實際現象背後的機制,所描述的事物既沒有充分的實踐依據,也沒有對事物的深刻洞察。 這樣的結果對管理實踐沒有任何意義,對管理理論沒有任何貢獻,自然而然地成為人們可以隨意撇去的泡沫。
過去的經驗,如果不被遺忘,就是未來的指南。 我們應該時刻警惕學術泡沫。 尤其是在ChatGPT等顛覆性技術成果層出不窮的當下,學者們更需要保持冷靜,仔細觀察技術變革對管理實踐的影響,將學術熱情轉化為客觀現實的研究行動,將個人智慧和精力轉化為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學術界應仔細審查研究成果,鼓勵學者之間定期進行辯論和交流;該學會共同努力,以保持學術新聞的嚴肅性。 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維護學術尊嚴,促進學術研究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