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聖誕節,擁抱2024年。 ”
年底,從南邊的東莞到北邊的哈爾濱,新一輪抵制外國倡議的浪潮正在中國大地上掀起,略顯奇怪的是,這些原本缺乏自信的倡議,無一例外都打著“文化自信”和“弘揚傳統”的旗號。
2024年拍攝的商場聖誕元素,如今已經成為歷史,說實話,如果不是這些中小學、幼兒園的抵制行動,聖誕元素在周圍的生活環境中將不再可見,大街小巷都看不到聖誕樹, 不僅在商場裡看不到聖誕裝飾品,就連聖誕裝飾品也很少見。要知道,這些商品經濟的試驗田,是國外節日最追捧的,但任何噱頭,都能直接帶動成交額的上公升。
就我自己在四線城市大型超市的親身經歷而言,今年不錯,不僅沒有過聖誕節和新年的濃郁氣氛,甚至連人都沒有幾個,在進行舞龍舞獅開張儀式的金店門前,人也很少。
在我的人生經歷中,這種變化只有十年,在我剛踏入這個行業的最初幾年,每一季,我寫的報道都是聖誕節和元旦的繁榮,而我拍攝的新聞**則表現出濃濃的聖誕氣氛,在我有限的認知中,我能想到,有一天我無意中走上街頭的那一刻會成為歷史, 但我從沒想過,那些帶有聖誕元素的新聞攝影作品會這麼快成為歷史。
乙個民族的群體熱衷於另乙個民族的節日,這表明文化入侵已經非常嚴重。 這是哈爾濱市阿城區勝利小學在《拒絕外國節日的建議書》中寫的文字,在他們的認知中,乙個舉世追捧的節日,卻只有我們因為“盲目服從、跟風”而“陷入外來文化的影響和滲透”。
而10年前,學校和幼兒園都不是這樣的,幼兒園會舉辦萬聖節化裝舞會,聖誕節也會慶祝。 現在回想起來,平安夜吃蘋果是一段非常虔誠美好的回憶,至少,這是乙個渴望以自己的方式融入世界的民族所做出的嘗試和努力。
沒有人否認民族文化的博大,也沒有人否認民族節日應該傳承,但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一種顏色為什麼有必要將大眾對幾乎包含所有宗教元素的聖誕節的追求提公升到文化入侵的高度?為什麼普通人追求幸福的嘗試被汙名化為盲目服從和追隨潮流?為什麼乙個受人民歡迎的外國節日不能吹噓文化自信?
在世界上可以命名的大城市中,幾乎都有乙個“唐城”,無一例外,我們從未聽過這些地方喊著要抵制春節、抵制唐城,但欣喜地看到一種不一樣的文化在當地生根發芽,只有整體的自信掛在嘴邊,十年, 一直以來,公共空間的聖誕元素幾乎絕跡。
說到常識,所謂“民族智慧科學結晶”和當前農曆的“真實中國特色”,其實是400多年前由歐洲耶穌會士和中國天主教徒編纂的畢竟,這是一部直接來自宗教人士的作品,無助於增強自信心。
到了明代末年,我們的傳統曆法在實際氣象和天文學上都存在誤差,特別是日食和月食的估計誤差,根本無法指導生產和生活。 據《明史》記載,曆法的“翻譯計算”實際工作完全由“西人龍華民、鄧玉漢”和“西人唐若旺、羅亞古”承擔,帶頭的許光啟、李之造也是中國第一批天主教徒。
明清死後,還沒來得及普及的《史仙歷》,就被順治皇帝直接改名為《西新法歷》,大致沿用了唐約翰定下的新曆法,一直延續至今。 再補充一句,我們現在的農曆“二十四節氣”,也出自外國僧人制定的“定氣法”,與“千年文化傳統”的“二十四節氣”只有同名,確定的方法和日期也完全不同。
乙個民族一邊享受著來自西方的科技,一邊喊著抵制西方文化和西方節日,這不僅是一種疾病,更是一種精神**。 大家都知道,文明從來都不是單向輸出的,但誰喊出來反抗,基本上就是在主動承認自己的影響力贏不了別人。
清華大學教授吳國生認為,沒有教育就沒有現代科學,現代科學是希臘文明與宗教文明融合的產物。 希臘科學被大規模引入天主教歐洲,並形成了中世紀下半葉歐洲的第一次學術復興。 歐洲的這種學術復興,穩步而緩慢,成功地實現了希臘文明與宗教文明的融合,為下一次文藝復興和三百年後現代科學的最終誕生奠定了制度和觀念基礎。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抵制外國節日,實際上是在抵制現代文明,而這種抵制對傳統節日的推廣沒有任何促進作用,只會阻礙乙個民族融入現代文明世界。
聖誕節有中國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