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網財經12月23日電(記者李春暉)近幾十年來我國城鎮化程序中,人口變化趨勢主要是農村向城市的單向流動,在推動城市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了農村“空心化”等社會問題。 近日,首屆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統籌新型城鎮化與鄉村綜合振興”,屆時各要素將實現城鄉雙向流動,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如何實現新型城鎮化和鄉村綜合振興的統籌規劃元素雙向流動的“阻塞點”是什麼?圍繞這些問題,China.com 財經專訪了中國農業大學副秘書長、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教授唐麗霞。
鄉村振興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逆向城市化。
中國網財經:**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統籌新型城鎮化與鄉村綜合振興”。 新型城鎮化是一種城鎮化過程,而鄉村振興具有逆向城鎮化的特徵,如何才能實現整體發展?
唐麗霞:鄉村振興不能簡單地理解為逆向城市化。 鄉村振興不是靠回流人數,而是靠解決人口結構問題。
在近幾十年的城市化程序中,許多農村中青年勞動力向城市遷移,導致農村缺乏中青年勞動力的發展困境。 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綜合振興,就是要把農村和城鎮作為乙個整體來對待,改變以往農村從屬於城鎮的局面,促進包括人才在內的各種要素在城鄉之間的雙向流動,形成新型的城鄉關係。
2024年中國城鎮化率6522%,近35%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地區,這是乙個不小的數字。 但是,目前農村的小農經濟,無法支撐如此多的人口實現共同富裕。 要增加農民收入,就要在農村發展新的業態,培育新的動能,比如數位化賦能的農村電商。 這就需要鼓勵高素質人才到農村發展和農村創業,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在元素的雙向流動中,仍有“阻塞點”需要解決。
中國網財經:目前,要實現城鄉要素雙向流動,吸引人才下鄉發展,需要解決哪些障礙和問題?
唐麗霞:最重要的是如何吸引人才。 從城市化的經驗來看,吸引人才需要就業機會。 就業從何而來?來自不同的格式。 然而,目前農村地區以小農經濟為主,無法為年輕人提供他們想要的就業空間,對他們缺乏吸引力。 要實現要素的雙向流動,首先要有更加多元化的業態和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這是乙個比較大的挑戰。 目前,這種趨勢已經在一些村莊開始,但尚未形成。
二是一些農村公共管理政策。 比如很多地方都取消了城鄉戶籍限制,但在實踐中我們發現,從農村搬到城鎮比較容易,但回鄉定居比較困難。 因為定居意味著對地方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認同,這與一系列集體經濟權利有關。
人才回到農村工作創業後,可以在農村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也可以參與農村的社會管理,他可能為集體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但不能參與集體經濟的利益分配,他的權利是不完整的, 這也使農村對外國人才具有吸引力。
三是與城市相比,農村地區的就業保障機制、職業發展考核、晉公升渠道等相對缺乏。 農村企業大多以小微形態為主,小而美,大多處於起步階段。 人才下鄉後,缺乏向上發展的渠道和保障。
第四,公共服務、教育、醫療等方面的配套,這些村莊還比較薄弱。 人才來到農村後,可能只把農村當成工作賺錢的地方,而不是生活消費的地方。
基於農村在上述方面的不足,要實現要素的雙向流動,增強農村對人才的吸引力,需要更多政策予以支援。
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
中國網財經:**農村工作會議提出“適應農村人口變化趨勢,優化村莊布局、產業結構、優化公共服務配置”,根據您的觀察,當前農村人口變化趨勢如何?有哪些新功能?
唐麗霞:目前農村人口老齡化程度高於城市人口,這是我們應該特別關注的。
上世紀90年代,我們在農村有很多鄉村學校,現在很多都關閉了。 因為隨著城市化程序的推進,學齡兒童跟隨父母到城鎮接受教育。 老年人留在農村。 我們第一代農民工正在逐漸老齡化,面對城市高昂的生活成本,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會選擇回鄉養老。 老齡化已成為農村人口結構的乙個重要特徵。
然而,在當前農村的公共服務中,老年人的建設才剛剛開始。 近期,民政部等有關部門在全國城鄉社群積極開展老年人助餐服務,成效顯著。 但老年人的需求不僅僅是食物,他們還需要醫療、護理、休閒娛樂等諸多方面。 目前,我們很多農村醫療機構只有乙個保健室,只能提供最基本的醫療服務。
因此,第一次農村工作會議提出的“適應農村人口變化趨勢,優化村莊布局、產業結構、公共服務配置”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適應當前農村老齡化特點,完善養老服務配套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