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逐漸成為社會的“底層”,為什麼昔日的輝煌已不復存在?
在老一輩人眼裡,家裡有個考上大學的孩子,既是祖先榮耀的大事,也是家庭生活改善、社會地位提公升的關鍵時刻。
然而,隨著大學學位的普及,學士學位似乎已經成為基礎學位,在孩子未來的求職中並沒有太大的優勢。
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認為,由於大規模招生和普及,大學和本科學位正變得不那麼受歡迎。
在一些企業眼中,大專和學士學位似乎在逐漸“貶值”。 如今,企業在招聘時普遍要求“本科以上學歷”,無論是政府機構、國企、央企還是民營企業。
過去,“本科以上學歷”似乎是選拔優秀人才的“分界線”,但現在看來,這只是基本門檻。
因為本科以上學歷的人往往不再侷限於“高階管理崗位”或“專業技術崗位”,而是更多地涉及“一線員工”、“技術工人”、“普通員工”等崗位。
顯然,企業越大,對學歷的要求就越現實,因為在企業主眼中,學歷並不代表能力,擁有大專或學士學位的人不一定比擁有中專學歷的候選人更有優勢。
那麼,為什麼曾經光鮮亮麗的大學生,逐漸成為社會的“底層”呢?這是怎麼回事?
本應是“天上的驕傲”的大學生,曾經長得很漂亮,但現在卻面臨著在職場上與學歷較低的人爭奪基層工作的尷尬局面究竟是什麼原因?
學業內捲讓大學生越來越“一文不值” 學術內捲並不是乙個新話題,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降低入學考試門檻,不是985和211分數線的減少,而是大專院校或本科院校的擴容。
雖然情況在逐步好轉,高校也逐漸收緊了對畢業**學生的審查,但對於已經步入職場的大學生來說,要改變這一既定事實卻是很困難的。
其次,社會對學歷的要求確實有所提高。 大專畢業後,學生發現自己的學歷不足以獲得乙份高薪體面的工作,於是選擇繼續公升讀更高的學位本科生發現就業困難,於是選擇繼續參加研究生考試。
因此,在“95後”中,有很多感嘆,身邊的學生要麼有研究生學位,要麼正在準備考研,這些都是學歷高卻工資下降的原因之一。
部分學生的知識結構是理論性的,很多大學生以理論習為主,缺乏實踐能力。
在求職過程中,很多大學生都面臨著只有理論知識,缺乏實踐經驗的問題。 再加上對自己的學歷過於自信,有些人高估了自己,甚至沒有比藍領工人更有競爭力,在市場上賺得更多。
此外,本科及以下的求職者通常更珍惜工作機會,因為他們的學歷較低,工作更有保障。 相對而言,大學生缺乏這種耐心,更容易頻繁換工作,所以加薪自然是有限的。
自省太高,大學期間沒有學過“真東西”
幾十年來,大學的課程設定變化不大,雖然有些專業頗有聲望,但畢業生往往只沉浸在象牙塔裡傳授知識中,與社會實踐存在一定的脫節。
因此,即使學生在大學期間努力學習習,他們也可能無法獲得職業所需的技能。 很多學生誤以為大學期間學到的知識是未來就業的實用技能,但缺乏畢業後快速學習習的能力,導致很難找到工作,甚至難以適應職場。
在大學期間,摒棄自以為是的“優越感”,逐步提公升自己更為合適。
許多大學生認為自己是“知識分子”,並有乙份體面的工作,乙份豐厚的薪水,最好是“多花錢,少在家工作”,但這種理想往往難以實現。
剛進入職場的大學生一旦找到乙份比較理想的工作,也會發現這份工作相當困難,能力與薪水不匹配。 然而,這些新入職的大學生往往沒有自知之明,認為公司的要求過於嚴格,沒有給他們成長的機會,導致輕率辭職,自以為是。
因此,建議同學們摒棄這種所謂的“優越感”,逐步提高綜合實力,從而逐步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
“實力”是學生畢業後的通行證。
雖然大學生找工作難是普遍現象,但還是有很多大學畢業生能夠順利找到自己夢寐以求的工作。 究其原因,個人的力量是關鍵。
無論是大專、本科,還是研究生,學歷只是工作的基礎。
大學生要規劃未來,充分利用在校時間,強化專業技能,拓展知識和能力,挖掘潛能,為畢業做好充分準備。
今日話題:如何看待大學生成為社會“底層”人的現象?
以上內容資訊**為網路,本文作者無意針對或影射任何真實的國家、政治制度、組織、種族或個人。 以上內容並不意味著本文作者認同文章中的法律、規則、觀點、行為,並對相關資訊的真實性負責。 本文作者對上述任何或相關問題概不負責,也不承擔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