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SEP申報量佔全球總量的42%,為推動全球5G發展提供中國解決方案新一代國產CPU發布,在自主可控性和產品效能上再上新台階全球最大直徑主軸承成功下線,強化重大裝備核心競爭力在高溫超導電懸架領域取得了重要的技術突破,未來時速可達600km/h甚至1000km/h......
2024年,上市公司技術創新不會停止,在推動形成新的質量生產力方面走在民族企業的前列。 資料顯示,截至10月底,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數量約佔全部上市公司的三分之一。 面對今年複雜嚴峻的經濟形勢,上市公司保持戰略定力,加大創新投入,積蓄發展動能。 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研發總支出為105萬億元,同比增長1079%。截至第三季度末,上市公司共有26家560,000件。
專家普遍認為,剛剛閉幕的**經濟工作會議將把“科技創新”作為2024年經濟工作九大任務的第一項,既深刻把握了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現狀,也凸顯了科技創新作為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的重要定位。 展望2024年,科技創新相關政策供給將更加完善,進一步為上市公司發揮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掃清障礙,提供更大舞台。
抓住機遇,擁抱技術變革
* 12月18日,財務辦相關負責人解讀了新質量生產力的內涵:新質量生產力是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公升級所誕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加速推進。 今年以來,人工智慧模式不斷取得技術突破,推動全球通用人工智慧發展邁上新起點。 “只有密切跟蹤和把握科技前沿的變化,才能牢牢把創新發展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石丹說。
把握本輪AIGC(人工智慧生成內容)新機遇,是很多上市公司的共同選擇,也是他們今年研發投入的重點。 據中國資訊通訊研究院統計,我國已發布超過10億引數的近80個大模型。
在2024年第三季度報告中,科大訊飛介紹,公司正積極抓住通用人工智慧的新機遇,堅定投資通用人工智慧認知模型。 10月24日,科大訊飛發布科大訊飛星火認知模型V30、實現ChatGPT全面對標,同時公升級大模型能力,並與12位行業領軍企業聯合發布相關行業模型,提供生產力工具。
人工智慧大模型的應用如火如荼,給各行各業帶來新的發展空間。 “在過去的一年半里,已經產生了大約150億張人工智慧生成的影象,這比攝影史上100多年的所有影象內容還要多。 預計未來五年,全球10%-30%的內容可能由AI或AI輔助生成產生,其市場規模可能超過600億元。
技術變革環環相扣,人工智慧的廣泛應用對算力和計算網路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為新基建的重要建設者,三大運營商持續加大在算力和網路技術方面的投入。
中國移動首席科學家王曉雲介紹,在計算晶元方面,中國移動重點攻克卡間互聯、機間互聯、跨硬體架構三大領域國內智慧型計算生態三大領域,積極布局RISC-V、整合存算等算力通道交換技術在算力網路方面,積極布局800G B800G空芯光纖等下一代光通訊,豐富融合計算和網路產業生態。 前三季度,中國移動的研發費用為1511億元,同比增長2890%。
5G網路是全球領先的,6G需要以前瞻性的方式部署。 2024年6月,工業和資訊化部部長金壯龍表示,要在下一代網際網絡等前沿領域進行前瞻性布局,全面推進6G技術研發。 中興通訊、信為移動、信維通訊等通訊領域上市公司正在摩拳擦掌,積極參與多項6G專案預研。
作為5G-advanced向6G演進的關鍵技術,業界認為2024年可能成為其商用元年。 今年杭州亞運會期間,中國電信與中興通訊聯合推出業界首個面向計算和組網的5G-A一體化游牧基站解決方案。
在消費電子端子需求低迷的背景下,技術創新驅動產品創新,可以引領需求。 今年8月,華為推出了全球首款直連衛星的大眾消費手機Mate 60 Pro,一度成為一種時尚,以至於很難找到裝置。 業內人士認為,2024年衛星通訊功能或將成為旗艦手機的標配。 中國電信衛星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正在探索與榮耀、小公尺、OPPO、vivo、中興、魅族等國內主流手機廠商深度合作,2024年將推出多款直連衛星的旗艦手機。 預計到2024年,直連衛星的手機終端銷量將超過2000萬台,直連衛星的銷量將超過100萬台,手機直連衛星、汽車直連衛星將帶動千億產業規模。
上海國家會計學院財務系主任葉曉傑對中國**日報記者表示,從微觀層面來看,上市公司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技術創新和產品創新從巨集觀上看,上市公司加大研發創新投入,有利於更好地形成新的質量生產力,促進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
謀求轉型,提公升發展質量
通過空中懸掛系統有條不紊地對衣物進行多道工序,最後將衣物密封起來有56條生產線,每條生產線配備5個資料採集點,關鍵資料通過5G專網實時傳回數控大屏,從而監控和優化......實時在361度的晉江五里服裝基地服裝車間,“5G+工業網際網絡”等新興技術正在幫助這家服裝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和運營管理質量。
在5G等技術的幫助下,我們2024年的生產目標提前了兩個月左右完成,現在2024年第一季度的訂單已經基本完成,我們很快就會開始製作夏裝。 “361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服裝生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國聯通(福建)工業網際網絡研究院副院長李傑告訴記者,361度5G智慧工廠專案投入使用後,幫助企業實現了生產協同效率提公升17%,產品不良率下降5個百分點,訂單及時交付率提公升5個百分點。 人工運營成本降低 8%。
加快“智化轉型、數位化轉型”,降本增效。 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已建成數位化車間和智慧型工廠近萬家,其中421家已成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智慧型製造示範工廠,示範工廠產品開發周期平均縮短26%,生產效率平均提公升29%。
拆卸、組裝、電壓測量、......經過35道工序,一塊件報廢的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在無錫格林美動力電池第一車間“重生”,化腐朽為神奇。 在GEM看來,沒有退役的動力電池是廢品:電池組的金屬外殼作為廢鋁和廢鐵出售塑料、分離器用於無害熱解;電路板用於無害熱解或提取***電解液進行無害熱解;負極片用於生產電解銅;正極材料用於回收電池材料。 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推動新能源“從綠色到綠色”。
推動節能減碳,實現綠色發展。 資料顯示,我國共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3616家、綠色產業園267家、綠色連鎖經營企業403家,綠色產業園區固廢處置平均利用率超過95%。
高質量推進數位化、智慧型化、綠色化轉型,不再是“選擇題”,而是關乎長遠發展的“必修課”。 上市公司以實際行動積極推動轉型公升級。 記者了解到,2024年,上海有130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了環保機制的建立情況,投入環保相關基金近1500億元,上海有1500多家企業採取減碳措施,減排二氧化碳當量超過8億噸。 一方面,傳統產業技術路線公升級,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在汙染減排、治理、排放方面取得豐碩成果另一方面,綠色低碳新興產業競爭力提公升,邁上新台階。 今年上半年,隆基啟動“綠色可持續**鏈共建行動”,全系列矽片產品及主流元件產品均通過法國ECS碳足跡認證。
人工智慧等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 浙江大學國際工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潘鶴林告訴記者,以資料元素為核心的人工智慧和大資料相關技術對於企業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非常有效,應該作為研發創新的重點進行投入。
強大而有韌性的關鍵核心技術
只有科技創新,才能將產業鏈的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四川財經首席經濟學家陳立認為,上市公司作為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應加大研發投入,做大做強我國自主研發科技成果,進一步解決相關產業鏈的“卡脖子”問題。
上海矽產業攻克了多項半導體晶圓生產核心技術,君實生物創新生物醫藥產品特瑞普利單抗獲得美國FDA批准,晶科能源自主研發的182N型高效單晶矽電池轉換效率達27%......上市公司中,科創板“硬科技”實力凸顯,助力行業關鍵技術突破,實現核心裝備自主可控。 前三季度,科創板企業研發投入總額為9597億元,同比增長26%,研發投入占營收比例中位數達到13%。
掌握核心技術往往需要長期持續的投入,保持戰略投入,營造鼓勵創新的環境很重要。
萬華化工終於打破了近半個世紀的國外企業壟斷,成為亞洲第一、全球第二掌握尼龍12全產業鏈製造技術的企業。
經過3萬次實驗,攻克全球性難題,金博生物勇敢進入“無人區”,全球首次發現並分析了人形膠原蛋白的核心功能區,實現了A型人源化膠原蛋白新型生物材料的規模化生產。
萬華化工董事長廖增泰表示,萬華化工的高質量發展得益於始終將技術創新作為第一核心競爭力進行培育,並實施“頂控”,所有資源優先用於研發,預算不設上限。 在技術創新理念上,萬華化工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獎勵成功。
真正原創和創新的東西是買不到換的,只能自己一點一點地突破。 金博生物董事長楊霞表示,金博生物非常重視研發,近年來,研發投入每年佔營業收入的近15%。 展望未來,公司將繼續加大研發投入,保持在重組人源化膠原蛋白領域的先發優勢。
創新成果離不開“硬核”團隊的創造力。 上市公司配置高學歷人才已成為常態,醫療服務、生物製品、化工製藥、半導體、通訊裝置、航空航天裝置等行業的公司吸引了大批博士人才。 據風統計,9家上市公司醫生人數超過500人。 其中,藥明康德擁有1374名醫生,位居第一。
青聚科技董事長陳永紅表示,作為輕量化技術服務企業,人才是公司第一核心資產。 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是青聚科技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上市後,眾多優秀員工成為股東,獲得感不斷提公升。 展望未來,公司計畫通過員工持股和股權激勵,進一步激發員工潛能。
為激發團隊創新能力,中科星圖深化集團戰略,以賽馬機制為核心驅動力,持續遴選優質子公司進行重點培養。 初期投入逐步開花結果,中科星圖打造的“數字地球”第二條成長曲線取得了積極成效。 對於2024年,中科星圖副董事長兼總裁邵總信心滿滿:“我們探索了半年多,今年將有2萬企業開發者稱之為'數字地球'能力,明年我們將提出5萬到8萬的新目標。 ”
原文**:中國**日報、中國證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