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的總基調是穩定,穩定是乙個過程,乙個不斷擴大總需求積累的過程。
這是否意味著人們的生活會立即變得更好?中國人太簡單了,以為刺激消費會帶來快速復甦,但事實並非如此。 普通人能消費什麼?柴火、公尺、油、鹽,單位先後發放獎金,帶孩子到景區坐過山車;這不是刺激。
事實上,主要的刺激因素是大消費:汽車和房屋。
儘管如此,仍然反映出中國人的整體消費水平偏低,即中等收入群體規模過小,低收入群體規模過大。 又有多少人能從容買車買房?
為什麼會這樣?
難道是因為企業太貪婪,剝削和壓榨了廣大勞動者,導致第一收入分配太低?現在還不能這樣說。 有沒有發了大財的老闆?肯定有,但是如果經濟要算作總賬,就要看整個企業的利潤水平是高了,太高了,還是低了,太低了
結論不高。
以年份為例,據統計,有1萬家民營企業,有多少利潤?一共1億元,也就是看平均數,每個家庭的平均年收入不到萬元,是不是很高?有了這樣的利潤水平,我們怎麼能增加勞動者的第一筆分配收入呢?全國民營企業扶持就業近1億人,平均企業人數超過1萬人
經濟問題必須用資料來說話,當我們用意識形態的感覺看經濟時,很難有一對錯誤。
那麼,反之就不對了,企業的低利潤是否太高,中國人的收入佔比是否過高,完全沒有,不僅沒有,而且太低。 有的工廠招工,說是8000人,其實考核標準不計其數,收入非常有限,員工掙著血汗錢養家餬口。 雖然張薇薇說,中國人民的月收入比美國3000美元的收入要好得多,但巨集觀資料顯示,我們14億人口的總消費量,比擁有3億人口的美國要低,也就是說,相差將近五倍。
然後,問題來了,老闆的收入並沒有一般想象的那麼膨脹,員工的收入更是不盡如人意
當然,環境不好也有因素,企業為了生存,是以價格換量,但也要考慮第三方分銷的排擠。 生意好的時候,稅收和營業外收入佔比的壓力不大,但當經濟不景氣時,問題就凸顯出來了。
一般來說,稅收的徵收應該比企業的利潤佔比更大,如果看一下每年的稅收收入,民營企業已經繳納了近萬億元的稅款,是企業利潤的三倍銀行本質上也是尋租的。 銀行年利潤1億,坐貼利息的銀行即將趕上企業利潤總額,這不是乙個好的平衡。
因此,刺激消費的政策收效甚微,因為主要消費群體的收入太低,富裕消費群體的財富過於集中,對消費的貢獻有限。 企業和職工的收入被第三方擠出,雙方都已經到了生存的邊緣,這就決定了企業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很難首次大幅提高收入分配水平。
總之,中國經濟從投資導向型經濟向消費導向型經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