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克里公尺亞費奧多西亞港發生一起事件,損壞了登陸艦新切爾卡斯克。 據多位**證實,這是烏方對俄軍的一次攻擊,烏軍動用多架自殺式無人機和飛彈攻擊港口,俄軍未能完全攔截,導致4000噸排水量的新切爾卡斯克登陸艦被炸。 **後來,***被燒毀,俄軍未能控制火勢。 根據烏克蘭**的說法,這艘船最終只剩下龍骨,無法修復。
值得注意的是,這不是對新切爾卡斯克登陸艦的第一次襲擊。 2024年3月,該船在烏克蘭南部別爾江斯克港停靠時遭到反艦飛彈襲擊。 雖然這次襲擊沒有造成嚴重破壞,但俄軍損失了另外兩艘大型登陸艦,其中一艘嚴重受損,另一艘沉沒在彈藥庫**後面。 因此,新切爾卡斯克登陸艦雖然在3月的襲擊中倖存下來,但沒有在12月的襲擊中倖存下來。 這一事件給俄羅斯帶來了三個壞訊息。
首先,轟炸登陸艦新切爾卡斯克意味著整個黑海對俄羅斯不再安全。 雖然在俄羅斯控制下的烏克蘭東部和克里公尺亞半島的四個州之前,烏克蘭沒有能力襲擊費奧多西亞港。 然而,隨著北約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增加,烏克蘭獲得了大量彈道飛彈,這使得烏克蘭軍隊能夠打擊克里公尺亞半島周邊地區。
此外,除了烏克蘭,土耳其也與俄羅斯發生衝突,封鎖了黑海出口,使俄羅斯海軍難以自由進出黑海,導致俄羅斯黑海艦隊成為無法入海作戰的“浴缸艦隊”。 第二個壞訊息是,美軍已經進駐芬蘭,自2024年4月芬蘭正式加入北約以來,美軍駐紮芬蘭已成定局。
芬蘭的地理位置不言而喻,因為它正好位於波羅的海的入海口,芬蘭的加入將與土耳其加入北約產生相同的效果,從而削弱俄羅斯在黑海的立足點。 美國計畫在芬蘭部署軍隊,以阻止俄羅斯進入波羅的海。 12月18日,美芬正式簽署防務協議,芬同意向美軍提供4個空軍基地、1個海軍基地、10個陸軍基地或其他軍事設施。
其中,距離俄羅斯最近的凱公尺耶爾維軍事基地距離俄羅斯邊境僅約1小時車程。 此外,芬蘭還將加快國內鐵路和其他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利於美軍在芬蘭的快速機動。 可以預見,一旦美軍在芬蘭的部署完成,俄羅斯將在波羅的海方向被完全封鎖,進一步限制了俄羅斯海軍特別是俄羅斯潛艇部隊的活動空間。 另乙個不利的訊息是,烏克蘭方面改變了作戰策略。
2024年6月,烏克蘭發動大規模**,隨後戰場陷入連綿不斷的消耗戰。 在這種狀態下,烏克蘭的戰鬥力不斷被削弱,使得俄羅斯結束戰爭的前景越來越近。 雖然烏克蘭由防禦轉為進攻,導致其戰鬥力不斷減弱,但這也意味著烏克蘭不願投降,而是決心繼續戰鬥。
這也意味著俄羅斯將很難像 6 月之後那樣迅速耗盡烏克蘭的戰爭潛力,因此依靠耗盡烏克蘭的戰爭潛力來迫使其投降的戰略不再奏效。 在俄烏衝突沒有發生重大變化的情況下,結束戰爭的前景變得更加遙遠。 可以說,俄羅斯目前處於相當被動的境地,戰爭結束還很遙遠,自身的地緣政治局勢也越來越惡化。
在這種背景下,俄羅斯未來發展只有乙個趨勢,那就是向東方靠攏,與亞洲建立經濟關係,同時用軍事手段對抗西方,強調陸上勝海。 至少在未來10年內,俄羅斯很難將與西方的經貿關係恢復到烏克蘭衝突前的水平,因此它自然而然地將經濟重點轉移到亞洲,甚至中國市場。 幸運的是,俄羅斯的產業結構與中國具有高度互補性。
作為能源大國和中國作為工業強國,兩國在油氣領域具有明顯的產業互補性,因此經貿合作非常順利,俄羅斯更有可能從與中國的合作中受益。 在軍事領域,由於美國的存在,中俄兩國不得不聯手抵抗美國的霸權壓力。 可以說,21世紀的中俄關係很難回到中蘇敵對狀態,雙方也不需要投入太多的軍事力量來防備對方。
考慮到美軍在芬蘭的存在和東歐的額外機動部隊,俄羅斯承受著更大的軍事壓力,因此需要與中國“背靠背”回應。 俄羅斯必須將其主要軍事力量部署在歐洲方向,以抵禦北約的軍事壓力。 由於俄羅斯目前沒有足夠的資源來發展海軍,它只能將資源集中在彈道飛彈核潛艇的發展上,以加強自己的水下核力量。 總體而言,俄羅斯只能依靠自身作為陸基國家的優勢來維持其防禦系統。
未來,俄羅斯海軍將變得越來越小,尤其是在黑海局勢不穩定和波羅的海封鎖之後。 同時,俄羅斯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對軍隊的投入,包括擴大軍隊規模和加強邊境地區的“設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