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大學工學院副教授李志登上熱搜,引發社會各界人士關於高校是否應該向社會開放的討論。
李志教授在網上發文稱,由於沒有授權學校使用自己的人臉資訊,每次進出校門都需要向保安出示身份證,並在出入前進行登記,這給自己造成了很大的不便。 由於他經常進出校門,對保安人員非常熟悉,為了減少檢查的時間消耗,他經常在出示證件後穿過閘機進出,保安人員一般不會干涉。
但有一次,他越過跨欄進入學校後,被保安攔住,而且因為趕時間,他沒有解釋,直接跑了。 保安跑不過他,就騎著自行車追上他,直到看到他的檔案才放過他。 李說,北京大學在2024年之前一直對外開放,但後來加強了管理,關閉了學校。 他建議,高校要拆除閘機,自由進出校園。
北京大學目前只在週末和公眾假期對公眾開放,需要提前預訂。 然而,社會上對青北這樣的高校渴望,每年夏天都更難找到一張票。 有的人甚至花了1萬元卻沒能進校,說明大家都有進入大學、見證心中象牙塔的迫切需求。
這位有些可愛的教授跨欄進入學校,引發了各界的討論。 大多數人認為,高校作為社會的公共工具,應該向社會開放,將高校的優質資源傳播給更多的人。 大學建設的投入來自社會,應該取之於民,為民,讓更多想進入大學的人能夠自由出入。
曾幾何時,我們的大學向公眾開放。 就連洋車暢通無阻,學校與社會融為一體,參觀每個城市的當地名校也是很多人行程計畫的一部分。
但隨後,一些大學出於各方面的考慮,開始關門大吉。 在這樣的模範作用下,許多高校慢慢效仿,大學關閉成為主流。 三年的疫情使得大學關閉成為必要。
高校的大門一旦關上,就更難開啟了。 尤其是在當下社會,普遍存在著安全的心態,關上校門是一勞永逸的好方法。小區人數的增加,必然導致學校維護成本的增加,所以既然大家都關門了,誰也不願意為開放付出代價。
今年11月中旬,鄭州大學發布通知,學校恢復對外開放,成為首批主動對外開放的高校之一,受到社會一致好評。
高校對外開放是國際主流,很多知名大學的教室甚至可以對外開放。 大學生也需要融入社會,高校的優質資源應該服務於更多渴望知識的人,這應該是社會的共識。
當然,學校的全面開放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學校也可以在不影響正常教學的情況下劃定適當的區域,限制交通工具,從而達到最大程度的和諧共處。 開放是大勢所趨,歷史的車輪不能倒退。
如今疫情已經過去,開放社會的呼聲高漲,開學門彰顯了辦學格局。 開放包容應該成為大學文化的一部分,建議更多的大學響應社會的呼聲,敞開大門,共享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