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今日頭條上有乙個粉絲問答活動,有兩個問題引起了我的注意,也許你也有同樣的疑惑。 乙個問題是,“我覺得今年的消費支出是第一位的,但收入沒有上公升”,經濟出了什麼問題?另乙個問題是,為什麼最近有人說“通貨緊縮預期”很嚴重?
這兩個問題不僅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和感受息息相關,而且從巨集觀經濟的角度來看也有一定的聯絡。 讓我們來看看經濟形勢的背後是什麼,以及它如何影響我們。
消費者支出增加了,但收入卻沒有增加,這是真的嗎?
這個問題,如果只從個體的微觀層面來看,可能具有一定的普世性,但如果從巨集觀層面來看,就不一定了。 我先給出結論,其實事實和感覺是有些偏差的,真正的問題不是消費漲了,而是錢比以前更難賺了。
為什麼?讓我們先看看事實和感覺的區別。
很多人覺得今年的消費支出是第一位的,但是我們看巨集觀資料,似乎並非如此。 至少從今年前四個月的CPI資料來看,基本**區間很小,不到1%。 當然,這些資料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可能不是很相關,除非生活有很大的變化,否則我們不會太在意。
但是,我們可以從整體上看,即從消費品方面看,尤其是農副產品,基本持穩或略有上漲。 而工業產品,也就是我們每天購買的商品,除了食品之外,都與工業產品有很大關係。 工業產品的上游,也就是第一工業原材料,我們稱之為PPI指數,是第一位的。
這是什麼意思?也就是說,一些商品的消費需求不旺盛,導致生產端原材料下降,但銷售端還沒有下降,所以我們的日常消費沒有上公升多少,但並沒有下降。 也就是說,消費者支出沒有下降。
但同時也要看到,工業品需求下降只是生產消費的乙個環節,其實整體消費復甦還沒有達到預期水平,很多人認為放開就會好轉,但事實並非如此簡單。
最根本的原因是經濟金融週期處於下行收縮階段,這是決定性因素。 這會讓人們有一種更深的感受,即金錢是不會有利可圖的。 所以賺錢很難,是真的嗎?有沒有資料支援?答案是肯定的。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24年1-3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為15167家4億元,同比減少214%(按可比基準計算)。 國有控股企業利潤總額為58924億元,同比減少169%;股份制企業利潤總額112903億元,同比下降206%;外商投資企業和在港澳台投資企業利潤總額為3318億元,同比下降249%;民營企業利潤總額為3894億元,同比下降230%。
如果你看看不同的行業,發現利潤下降得更厲害,你可以比較一下你自己的行業是否是這種情況。
1-3月份,41個主要工業行業中,10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1個行業持平,1個行業減虧,28個行業下降,1個行業扭虧為盈。 主要行業利潤如下:電力、熱力生產及**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47%9%,電氣機械裝置製造業增長271%,通用裝備製造業增長7%4%,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板塊下跌48%,採煤洗選行業下降49%,特種裝置製造業下降10%1%,農副食品加工業下降184%,汽車製造業下降242%,非金屬礦物製品業下降30%6%,紡織業下降340%,化工原料和化工產品製造業下降549%,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的製造業下降了575%,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下降575%,石油、煤炭等燃料加工業同比下降971%,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扭虧為盈。
其中許多行業通常具有週期性,其利潤與經濟週期直接相關。 因此,經濟下行週期和金融週期收緊的疊加造成了最直觀的結果,那就是錢不容易賺。
而且錢不容易賺,這是所有感情的核心。
當人們覺得錢不賺錢時,首先,他們的收入沒有增長,或者很難增長,這時,你會覺得消費支出似乎在增加。 其實這是因為收入方面的變化,影響了人們的主觀感受,如果錢容易賺,人們可能不會太在意,相反,如果你對**非常敏感,那可能是因為收入。
事實上,事實是,今年的消費並沒有上公升多少,頂多是自由化後,人們的消費選擇更多了。 但毋庸置疑的是,這種賺錢更難的感覺,讓我們在消費時,比以前更加小心翼翼,更加苦惱。
如果錢不容易賺,無疑會促進經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