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長一段時間,我覺得自己在努力工作。 我不斷努力證明自己的能力,但我有一種無力感,好像無論我怎麼努力都跟不上發展,我仍然無法真正控制自己的發展道路。 在這種情況下,我只能不由自主地順勢而為地往前走,而隨之而來的是深圳的焦慮,一是隨著觀念和技術的發展而淘汰,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淘汰。 這個時候,迷茫的是我該往哪個方向發展,符合未來的發展方向,不會被淘汰。
在不斷總結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其實陷入了無效的努力,所謂無效的努力,就是覺得只要我去做,沒有統籌的前提,就會有結果。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戰略懶惰,想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 這個時候,我其實得到了更多的心理安慰,看到自己多麼努力地盡我所能,就算失敗了,那也不是我的責任。 事實上,正如《國富論》中提到的,這個國家實際上是在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乙個好的產品,而不是把重點放在把自己打造成商品上。
產品和商品在很多人的理解中非常相似,但其實兩者之間有很大的區別,乙個好的產品未必能成為好的產品,這個例子其實很明顯,很多公司或團隊都在努力打造乙個好的產品,他們可以不斷改進,但是一旦產品被推向市場或者尋找客戶, 會發現不被接受,因為產品雖然很好,但不符合市場經營邏輯,可能是維護成本高的原因。同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其實自己的努力也是朝著這個方向努力的,雖然把自己打造成很不錯,但是也只是乙個產品,不能在市場上流通。 也就是說,離開這個平台後很難適應其他平台。
另乙個阻礙乙個人獨立發展的因素是對自己人的依賴,總覺得自己可以通過某個人或某種關係實現自己的獨立。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這是一條道路,但我們也看到,這種形態的形成,大部分是血緣關係的結果。 因此,如果我們排除這種關係,我們實際上是以一種不可取的方式依賴他人,而更重要的方式其實是能夠相互補充,即能夠獨立合作,最終實現雙贏。 這讓我想起了乙個非常貼切的寓言《等兔子》,我們自己的工作其實就是故事裡的農田,別人能給我們提供的機會就是樹樁,而我們這個時候的做法,就是在經營好自己的農田的前提下,等待兔子撞到樹樁上。 與其放棄農田,不如專門等兔子撞到樹樁上。 因為兔子撞到樹樁是乙個概率事件,所以它隨著環境的影響而變化很大。
結合以上兩個分析,我們發現,要想實現真正的價值和獨立性,其實需要關注兩點:
首先,注重自身的發展,努力讓自己成為商品而不是產品,要想成為商品,就必須在產品的基礎上進行包裝銷售。 所謂包裝,其實就是現在最流行的做法,就是建立自己的個性,然後按照這個角色來包裝。 同時,我們的自我推銷能力要跟上,不要排斥那些自我展示,如果你不展示它們,別人怎麼能認識你,理解你。 所以要學會合理地推銷自己。
二是要把握機會和人脈,要鍛鍊自己要有正常的心態,不能在剛萌芽的情況下,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動。 或者像大師們把我們全都叫進來,或者種馬,這樣的做法往往會給我們帶來失敗。 尤其是在當前環境下,全球經濟衰退更具有風險意識,不要輕易頭腦發熱,總是有自己的後退和撤退是大多數人的必要要求,不要貪心,了解自己的能力和重要性非常重要,其實就是不要高估自己。
獨立其實是我們的終極目標,到頭來,我們還是需要在思想上談對獨立的理解,我們必須跨過這個障礙。 要想追求獨立,就要有心甘情願的精神,如果我們在心裡追求獨立,但身體卻一直卡在同乙個地方,以至於我們只會很痛苦,甚至感嘆自己沒有遇到。 其實,不求進取,平躺在地上,讓自己滿意,也是一種好的生活方式和態度,關鍵在於我們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