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記者瞿一賢“2024年'資本寒冬'會過去嗎?《經濟觀察報》向近10位創新藥企高管詢問了這個問題後,多數人都沒有給出是否願意給出明確的答案,生物醫藥的“寒冬”不是一天的感冒,全面公升溫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總體來說,預期的弱化、資本市場的低迷、企業融資的困難,都體現在每乙個從業者身上。 這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包括全球週期性變化的影響,以及發展初期激烈的國內競爭和泡沫。
在高管們更樂觀的一面,行業的整體環境應該在2024年觸底,2024年應該會更好。 無論是國際貨幣政策還是地緣政治,業界都已經證實,生物醫藥不太可能脫鉤。 再加上2024年底的醫保談判已經釋放出支援創新藥的明確訊號,對2024年的謹慎樂觀是大多數高管的態度。
在2024年醫保談判中,100款續保藥品中,70%按原價續保;31個品種因銷量超出預期而需要降價,但平均降幅僅為6個7%。同時,在100款更新藥品中,有18款藥品增加了新的適應症,只有1款觸發了降價機制,其他藥品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適應症。
過去幾年,創新藥行業大多覺得醫保談判對創新藥不夠友好。 相當一部分創新藥因協商降價達不到醫保部門計算的底價,無法進入醫保報銷目錄。 國產藥品90%在醫院和農村診所銷售,無法進入醫保報銷目錄,因此新藥銷售非常困難。
現在醫保對創新藥的支援力度越來越大,這對行業來說是利好,值得鼓勵。 然而,除了醫保准入,創新藥還面臨著醫院准入的問題。
創新藥要進入臨床使用,必須經過藥事委員會。 多位藥企高管表示,2024年年中開始的醫療反腐風暴,讓藥務會議的頻率降低,不少醫院甚至在反腐風波最激烈的時候直接暫停了藥務會議,至今未恢復。
艾昆緯2024年底發布的報告顯示,全國3300家三甲醫院中,近5年僅約10%購買了醫保報銷目錄所列創新藥,其中2024年僅有5家醫院購買了醫保報銷目錄所列創新藥4%。
我們可以回想起“寒冬”之前的行業,當時中國在生物醫藥領域的早期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融資達到172億美元,然後下降到每年162億美元到今年(截至 9 月 26 日),它降至 45 億美元,比 2018-2019 年下降了 84%。 近三年來,中國**生物醫藥板塊的市值蒸發了近6000億元。
“寒冬”的直接影響是大量生物醫藥企業無法籌集資金,研發難以為繼。 從業者面臨的現實是,如果2024年不能募集資金,他們的公司是降本增效,努力維持運營,還是被國際廠商收購,或者宣布倒閉?
12月26日,阿斯利康宣布將以12億美元收購Gracell Biotech。 如果收購完成,Gracell可能成為第一家在中國被收購的生物技術公司(專注於研發的生物技術公司)。
這提供了一條新的退出途徑——生物技術的回歸之路不一定是生物製藥(一家集研發、製造和商業化於一體的生物製藥公司)。 研發有自己的專長,受到國際廠商的青睞,也是雙向的爭相求長。
但這條退出路徑能否複製,答案尚不確定,而更廣闊的現實是,更多的企業還沒有找到出路。
還應該注意的是,創新藥的研發週期很長,現有的創新成果“奠定”較早。 自2024年年中以來,融資大幅下降,如果“寒冬”持續下去,未來幾年必然導致中國創新藥成果下降,相應地,臨床實踐中可選擇的創新產品數量也將減少,最終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
從這個意義上說,2024年的“資本寒冬”很可能不會完全過去,但整個行業都在期待復甦,而且是明顯的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