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科學出版社與生活、閱讀、新知識聯合書店聯合舉辦華僑大學吳曉安教授新作《學者筆記:地球思想與行走史》和《學術期刊:田野、星空、飛燕》兩部新作出版。 活動根據不同主題分為座談會和深度對話兩部分。
座談會主題為“出埃及與歸來”,上午在科學出版社舉行,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傳媒大學、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浙江大學國家圖書館國際關係學院、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等學術機構參加了研討會。座談會由中國歷史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黨委書記、所長楊彥秋主持,華僑大學校長吳建平、生活閱讀新知識部總經理宋志軍致辭。 吳建平校長引用德國馬克斯·蒲朗克社會人類學研究所所長向彪教授的話說:“《學者記錄》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思考食糧,包括他對學術生活的獨特個人感受和對學術建設的戰略眼光。 作為學術的生活和作為學術的生活在這裡有機地匯聚,水融化了“,對這本書和作者給予了中肯的評價,也寫了很多與讀者的共鳴。 結合兩本新書,宋志軍總經理從40年來海外華文研究領域的學術成就和必須面對的重要問題、學者的培養、內心世界三個方面講述了自己的閱讀體會。 彭斌總編輯在致辭中說,總書記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首次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什麼是中國夢?”*表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中國夢。 因為這個夢想,是凝聚在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身上的夙願。 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這個國家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關係到這個國家的前途命運。 彭斌說,對於大多數中國知識分子來說,通過“出國留學、報效祖國”,將自己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聯絡在一起,已經成為他們認知中的一種自覺,作為群體特徵,這是非常令人欽佩的。 兩本書具體針對《學者筆記》和《學術期刊》作者的案例,記錄了作者留學回國的全過程,生動闡釋了個人發展與國家發展的密切關係。 專家們從不同角度分享了個人閱讀感悟,認為《學者筆記》和《學術期刊》作為60後學者從青年到成熟40年的學習和思考的記錄,不僅呈現了作者從學習到生動的歷史場景的人生軌跡,也充分記錄了作者始終堅守初心、堅守學者職責的歷程。
與會人員合影留念。
座談會現場。
下午,由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王一舟、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鐘偉民、浙江大學秋實特聘教授梁永佳、浙江大學秋實特聘教授、 華僑大學華僑與區域研究所教授吳曉安。在閱讀《學術期刊》和《學者實錄》的過程中,專家們結合自身學術經驗和研究經驗,發表了詼諧的發言,受到觀眾的一致好評,參觀者近4000人次。
專家對話現場。
光明**全**記者韓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