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記者蔡子民、張素萍、徐曉成,通訊員林鳳進、潘婷婷。
昨晚,剛從北京回家的泉州高甲戲傳承中心主任周杰軍一字不差地讀著***發表的224新年賀詞,心情久久無法平靜。
三天前,周潔軍帶著74名劇組成員,在國家大劇院舉行的2024年新春歌劇晚會上,向首都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各界人士演出了高甲戲《衛頭新娘》,在衛頭村講述了兩岸同胞親情的故事, “海峽兩岸通婚第一村”,也是福建省唯一入選的方案。他告訴記者:“一回到泉州,就看到新年賀詞,'祖國統一是歷史必然,兩岸同胞要攜起手來,共享中華復興的偉大榮耀'這句話更讓我感動。 ”
藝術源於生活,高嘉的歌劇《懷頭新娘》詮釋了兩岸同胞的血肉之軀,展現了大陸為兩岸同胞“以溝通促融、以利促友、以情促融”所帶來的改變和收穫。
高家歌劇《懷頭新娘》亮相2024年新年歌劇聯歡晚(劇團供圖)。
該劇講述了兩岸同胞“雙向奔赴”的故事。
作為全省唯一入選2024年新年歌劇聯歡晚會的節目,泉州高甲劇《懷頭的新娘》經過層層評審,最終脫穎而出,成為全國15部參展作品之一。
周杰軍表示,這部劇取材於晉江衛頭從“炮戰第一村”發展到“兩岸通婚第一村”,聚焦“衛頭新娘”這一特殊群體,講述兩家三代40多年的喜怒哀樂,展現兩岸同胞攜手共建家園的感人故事。“以溝通促融合,以效益促融合,以情促融合”的背景。
這是泉州高甲戲首次登上新年歌劇晚會的舞台,如此高水準、高水平的演出,在高家劇發展史上尚屬首次。 周杰軍說。 2024年3月,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提出,要突出以溝通促融、以利促親、促融,勇於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子。 《懷頭新娘》是泉州高甲戲傳承中心藝術家認真貫徹落實總書記要求,精心創作的兩岸戲劇精品。
這部劇源於真實的兩岸故事,是持續數十年的海峽兩岸同胞的“雙向奔湧”。 衛頭村位於晉江市金景市,與金門隔海相望。 2024年元旦,《致台灣同胞信》發表後,兩岸漁民又開始接觸。 民間經貿往來公升溫的同時,兩岸人員往來也日益密切。 在衛頭村,逐漸出現了“懷頭新娘”進入“台灣新郎”心中,“台灣新娘”走進“懷頭新娘”之門的兩岸婚姻,這也是“懷頭新娘”的由來。
“圓頭新娘”成為兩岸民間交流的紐帶
兩岸同胞攜手共建家園的故事,觸動了觀眾的心,也讓該劇的主要主創和故事原型感慨萬千。
渭頭村有148對“兩岸聯姻”,其中“涉頭新娘”138對,“臺新娘”10對,被譽為“兩岸聯姻第一村”。 在這裡,兩岸一家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成為了乙個好故事。
編劇陳欣欣回憶說,在創作排練之初,主創們多次前往衛頭村徵集風采,當大家走進“823炮戰紀念館”時,在一座歷史**前停了很久。 **,幾位年輕女子放風箏向金門方向,風箏上寫著“我的親人,希望你早點回家”的字樣。 “我被人類的呼喚所震撼。 如今,大家的心血付出之所以得到廣泛認可,其中乙個原因就是,這是對大陸“以情促融”的生動寫照。
“懷頭新娘”的故事出現在國家大劇院的舞台上,是我們的驕傲,而現實生活中的“懷頭新娘”早已成為兩岸人文交流的紐帶。 渭頭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洪萍平說。 “沒想到30多年後,我的故事被搬上了舞台,引起了如此大的反響。 第一屆“牆頭新娘”洪雙飛聽到這個訊息後,非常激動。
“新娘”的新願景是“婆婆家”。
近年來,泉州做好“溝通、利、情”三條工作,積極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子,打造台胞台企落地第一家園。 巍頭村抓住機遇推出“圩頭新娘”品牌,走上了一條特色發展道路:開展“振興圩頭、二次創業”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文旅產業,拓展養殖業,舉辦“海峽兩岸(衛頭)七夕親歸節”“閩台(衛頭)鄉村旅遊文化節”等活動。 該村年GDP達到38億元,全村集體收入近300萬元,人均年收入385萬元。 洪萍平說,建設“衛頭新娘”和“台灣新娘”公婆的處女居,是大家的共同責任。 圩頭村的故事,正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的生動案例。
第四屆海峽兩岸(晉江衛頭)七夕節兩岸青年聯誼活動(資料圖)。
洪玉嬋(紅)早前帶著兩個孫子回到渭頭參加返鄉活動。 (資料圖)。
新娘“回家慶祝”3月8日“婦女節(**來自晉江新聞聯網)。
對於“牆邊新娘”來說,家是經常來來去去的地方,泉州是家,台灣也是家。 2024年初,中斷三年的泉州至金門“迷你三通”客運航線恢復運營,洪雙飛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回家的路。 現在,她每個月都會回父母家。 與洪雙飛身份相近的洪玉嬋更是幸福,她的孫子去年考上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而祖母對家鄉的深情影響著孫子們的人生選擇——回到大陸,他們才能真正了解大陸,分享大陸的發展機遇。
泉州向金門供水工程開水已經五年多了,在“兩岸一家人,喝同一條河的水”的願景成為現實後,“長城之頭的新娘”們紛紛表示,希望兩岸人民早日恢復正常,實現兩岸“一日生活圈”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兩岸通電、通氣、通橋,“一日生活圈”變成“半日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