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陽)。
他們的父親是皇帝,但在帝國時代,他們幾乎是同類中最危險的。 從中國歷史上第一位事實上的皇太子秦始皇的準皇太子扶蘇開始,就以自殺的方式為這個貴族身份定下了高風險的基調。
作為帝國的二號人物,太子注定是乙個尷尬的身份。 首先,太子不是“鐵飯碗”,地位的穩定取決於“父親”的認可和寵愛。 其次,皇太子和太子不僅是父子,也是君主和大臣,如果太子和他背後的政治集團對皇帝構成威脅,被清算只是時間問題。 第三,如果太子被廢黜,成為富人的希望很渺茫,如果好,就會被流放和監禁,如果不好,那就是一杯毒酒。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安全地成為王儲呢? 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什麼因素會讓王儲如此危險?
首先,在政治上,太子必須緊跟父親的執政作風和重大政策,不能過早暴露自己的“獨立人格”。 特別是,如果皇帝以硬漢的方式統治,太子就要格外小心了。 皇帝經常像漢宣帝一樣擔心“惹我家的人,太子也一樣”,對寬仁的兒子反目成仇。
乙個典型的例子是朱元璋的太子朱彪。 朱元璋以重用詔書、屠殺英雄而聞名,而皇太子朱彪則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在政治上傾向於寬和仁慈。 政立立場不同也沒關係,關鍵是朱彪很少隱瞞自己與父親的分歧,一再以理性爭辯。 在一場嚴重的爭執中,朱元璋憤怒地問朱彪:“你想自己當皇帝,教我嗎? 一些史料認為,這場衝突導致了朱彪的早逝。
倒在上面的王子數不勝數。 準太子扶蘇因勸秦始皇燒書坑儒,被異化到邊疆; 漢朝太子劉巨武帝,雖然死於巫蠱之亂,但如果追根溯源,還是因為與父親的政治觀點不符; 忽必烈的太子,元朝的祖先真金,反對父親重稅治國,讓父子不和,最後像朱彪一樣死在恐懼中。 這甚至是一種普遍現象,彼得大帝的王儲阿列克謝因反對父親的激進改革而被折磨致死。
其次,太子必須注意利益集團的威脅。 原因很簡單,皇帝是乙個利益集團的代表,太子的登基意味著這個集團的滅亡,所以肯定充滿了針對太子的各種陰謀和陰謀。
唐玄宗的太子李英面對吳蕙妃利益集團的陰謀,吳貴妃想讓兒子李毛(楊貴妃的前夫)當皇帝,長期謀劃誹謗李瑩,最終成功陷害她造反,讓李瑩和她的兩個兄弟被廢黜為妾,處死; 唐忠宗的太子李崇君是魏皇后利益集團的眼中釘,魏皇后的女兒安樂公主想當“皇太妃”,最後李崇君在政變中被擊敗並被殺; 明神宗太子朱長洛運氣好,雖然在著名的“襲案”中被鄭貴妃的利益集團策劃,但最終卻成了短命的皇帝乙個月......
最後,太子必須把他和哥哥的關係弄好。 太子是乙個競爭激烈的職業,無時無刻不在面臨來自其他兄弟的惡性競爭; 更令人擔憂的是,皇帝平時沉溺於這樣的競爭,坐在山上觀戰,很少對太子表現出偏袒。
一種可能性是太子缺乏主動性和果斷性,在正面交鋒中被哥哥直接殺死。 這裡最具代表性的,無疑是“玄武門變遷”。
被李世民殺害的太子李建成; 而過於低調沉穩的隋溫帝王太子楊勇,則被沈文周娜的弟弟楊光取代。 另一種可能,就是太子在維護皇位方面的表現過於激烈,肆意拉攏,讓皇帝感到要廢黜太子,這類案例就包括唐太宗太子李承謙、康熙太子尹仁等。
明眼人看得出來,太子固然危險,但太子這個“千古第一皇帝”卻是最危險的。 秦始皇、漢武帝、隋溫帝、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袁世祖、明太祖、清聖祖皇帝,多麼豪華的傑出皇帝名單,他們的太子都有乙個共同的特點——廢黜或非自然死亡。 而之前沒有被提及的武則天,她甚至貢獻了兩個名額,李紅和李顯,都是自己的兒子,但是他們要麼被廢了,要麼早逝了。 當然,也有外國進入者。 ** 據說第一任沙皇伊凡雷帝用鐵棍將王儲砸死; 最偉大的沙皇彼得大帝也殺死了王儲。 奧斯曼帝國更是誇張,“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制定了臭名昭著的“弒弟法”,允許登基的蘇丹合法地殺死他所有的兄弟。
為什麼名臣和太子的關係這麼差? 這其中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所謂的名君大多牢牢掌握著手中的最高權力,“只有乙個人統治天下”,對太子構成的潛在政治威脅高度敏感。 其次,名君對繼承人的期望比較高,既希望太子有能力延續自己創造的繁榮時代,又擔心太子登基後會搞修正主義。 悖論在於,沒有主見的太子往往是無能的,所以皇帝只能通過徒勞的替代來尋找安全感。
你為什麼出生在皇帝家“,崇禎向昌平公主揮刀的長嘆,也是太子一生的榮耀與悲劇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