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來自彭博社,謝謝。
在被視為人工智慧最直接受益者的晶元製造商的推動下,半導體公司的股價創下了十多年來最好的一年。
費城交易所半導體指數今年上漲了 65%,2023 年是該指數自 2009 年以來的最大單年漲幅,當時金融危機市場觸底後上漲了 70%。 周五該指數為08%,但最近的交易**接近歷史高點。
到 2023 年,30 個指數中只有乙個除外,其他所有指數都將消失,但其中乙個將最突出:英偉達公司由於對人工智慧計算中使用的晶元的需求,該公司的銷售額有所增加。 股價上漲了兩倍多,英偉達成為第一家市值超過1萬億美元的晶元製造商。
在該指數的成分股中排名第二的是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這是人工智慧領域的另一家主要參與者。 今年到目前為止,該股已上漲近130%。
晶元製造商中的異常值是Wolfspeed Inc,公司全年股價**37%。 該公司生產電動汽車功率模組,由於新工廠面臨生產問題,該公司在 2023 年發布了兩個令人失望的版本。
除行業基準指數外,晶元設計公司Arm Holdings於9月上市。 儘管早盤交易波動,但近期表現強勁,接近 10 月以來最低值的 60%。
美國正在掏空亞洲半導體
雖然美國在亞洲的夥伴對經濟安全和韌性有著類似的擔憂,但他們想知道華盛頓的新產業政策對他們自己的發展意味著什麼。
憑藉雄厚的財政資源、龐大的國內市場和強大的研發能力,美國擁有經濟實力,可以在目標工業領域的全球投資中佔據很大份額。 美國轉向保護主義,並希望將**轉讓給“志同道合”的朋友,這引發了人們的擔憂,即除非滿足美國對共同標準和**鏈配置的要求,否則美國市場將對亞洲出口關閉。
美國國會於 2022 年通過的《晶元和科學法案》揭示了華盛頓“回流”的意圖及其對合作夥伴的影響。 該法案旨在通過提供一系列補貼、稅收抵免和國內內容規則來“重振”目前集中在亞洲的國內半導體製造業,以促進國內研究、開發和製造。 兩黨對這筆資金的支援源於半導體在民用和軍用技術中的中心地位,以及對製造業向中國大陸和台灣轉移所帶來的地緣政治脆弱性的擔憂。
《晶元法案》補貼國內對半導體製造業的投資,在25%的投資稅收抵免的基礎上,承諾提供390億美元的製造業激勵措施。 這些激勵措施似乎吸引了主要的半導體製造商及其主要參與者在美國投資。
根據半導體行業協會的資料,從 2020 年推出 CHIPS 法案到 2023 年 6 月,美國宣布了 67 個新專案,並在研發、智財權、晶元設計、半導體製造和製造裝置、**和材料等領域擴建現有設施。 這一新活動與美國在全球半導體製造業中的份額穩步下降形成鮮明對比,美國在全球半導體製造業中的份額從2024年的19%下降到2024年的12%。
很難評估有多少專案因《晶元法案》的補貼而被吸引到美國。 這些資金的分配尚未進行,其中一些投資可能已經進行。 但美國對先進晶元及其生產所需裝置和產品的出口管制無疑影響了該行業的決策,因為它們限制了可以運往中國進行製造的材料。
《晶元法案》明確將全球半導體公司的投資匯回美國,這引發了人們對美國工業補貼將掏空其他地方的科技產業的擔憂。 東亞和東南亞是16個半導體出口國中的10個和前6個**企業的所在地,佔2024年全球出口的84%。
雖然美國的補貼顯然是對這種地區集中的回應,但美國產能的擴張將影響這些出口商目前所服務的市場。 一方面,美國晶元相關活動可能會減少美國從一些亞洲**公司的晶元進口。 但它們也可以放大勞動密集型活動,例如材料、裝置以及測試和包裝**。
亞洲半導體相關出口商的行業和市場的未來發展也取決於其他國家的行動。 為響應CHIPS法案,歐盟、台灣、日本和南韓都啟動或延長了自己的補貼計畫。
2024年,歐盟出台《歐洲晶元法案》,放寬半導體工廠的融資規則。 2023 年 8 月,台積電宣布計畫斥資 110 億美元在德國建設一家晶元製造廠,據報道,這筆交易包括高達 55 億美元的補貼。 英國還宣布了其國內半導體產業的20年戰略,承認其無法與美國和歐盟的鉅額補貼競爭,並專注於已經具有競爭力的領域。
儘管預計新參與者的生產成本將超過更成熟地區的生產成本,但該行業的高水平干預引發了人們對半導體和世界領先產品即將過剩的擔憂。 如果是這樣的話,就會傾向於在進口關稅背後保護被補貼的製造商,或者根據國內含量要求向客戶提供補貼。
2022 年 8 月通過的《通脹削減法案》表明,美國對此類限制的轉變顯而易見,該法案為在美國組裝的電動汽車的購買者提供補貼。 如果補貼競賽阻礙了半導體出口市場並降低了全球**,那麼對亞洲**參與者將構成明顯威脅。
亞洲貿易商的另乙個擔憂可能來自美國要求減少中國對供應鏈的參與。 迄今為止,華盛頓尚未直接提出此類要求,但《晶元法案》的投資稅收抵免取決於接受者沒有對中國製造設施進行重大新投資。 這表明美國打算減少與中國工業的聯絡。
這一雄心壯志的影響尚不清楚。 矽由少數幾個國家生產,但迄今為止最大的供應國是中國。 尋找替代品的壓力**將成為整個行業面臨的乙個問題。 即使美國將中國從為國內晶元製造商服務的鏈條中完全剔除,它仍然將依賴從外國合作夥伴進口成熟的工藝晶元。
在印太經濟框架(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新成立的“**鏈理事會”(Council on the ** Chain)的推動下,通過持續的磋商,亞洲出口商或許能夠減輕新興半導體補貼競賽的負面溢位效應,並為參與不斷擴大的美國產業開闢空間。 預計理事會每年至少舉行一次會議,其任務是探討使共同關心的部門和商品集中多樣化的備選方案。 成員國可以努力避免重複,保持成員之間的開放**,並逐步調整關鍵材料的採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