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作為教師的職業生涯之初,我們的教室對學生沒有足夠的吸引力,所以我們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以我們對教育的熱情,監督學生完成習任務,仔細批改和檢查所有學生的作業。 這種努力幫助學生獲得了考試成績並在學校站穩了腳跟。
但10年過去了,20年後,我們仍然在重複同樣的職業模式,無法通過課堂教學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我們一直沉浸在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取得考試成績的勤奮中,值得反思。
這種勤奮是我們認識並想要堅持的方式嗎? 勤勉和結果之間的必然性是什麼?
如果我們深入思考,就會發現,我們的勤奮往往是一種形式,我們往往會自我陶醉在“我在進步”的錯覺中,而忽略了去做那些真正有助於自我提公升的事情。 說得更直白一點,我們其實就是在用勤奮來掩飾自己的懶惰。
作為中學教師,我們每天天不亮就開始走進教室,督促學生早點閱讀。 每天深夜,我們邁著疲憊的步伐走回家。 我們對勤奮的理解,表面上是建立在一種膚淺的儀式感之上的,而忽略了勤奮的本質含義。 當我們習到這個過程時,很容易從中獲得滿足感,並決定教育應該這樣。
反覆做、做久做並不難,只要滿足條件,比如工資激勵,大多數人都能做到。 很難想象。 重複做一件事,但缺乏思考。 做某事很久了,卻缺乏思考。 這是對勤奮最常見的誤解,也是大多數勤奮但平庸的人陷入發展困境的根本原因。
中小學教師基本上可以依靠簡單的留級來獲得考試成績,受此影響,相當一部分中小學教師處於精神倦怠的狀態,面對教育的迷茫,最多幾聲嘆息,基本上缺乏進一步的思考,更不用說有什麼改進了。
老師的教學方式自然會影響學生。 因此,在我們的校園裡,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懶惰勤奮”的學生一大早就去教室學習,甚至晚上回到宿舍堅持做題,成績往往一開始沒有提高。 因為只是對勤奮的膚淺理解,就是“每天晚上學習到什麼時間”,把刷題庫當成學習的唯一手段,不去想錯題,不總結對題,沒能提高成績。 反思我們,有時不是同樣的陶醉與如此勤奮?
當然,堅持做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做事的同時,思考如何更快更好地把事情做好。 勤奮的目的不是勤奮,而是懶惰,做以前半小時需要1小時才能完成的事情,才能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 而不是繼續最簡單的“重複”工作。
或許我們需要改變的,不是簡單地沉溺於無效的勤勉,而是要專注並思考勤勉的目的是什麼。 不要讓運營勤奮掩蓋了精神上的懶惰,也不要讓戰術上的勤奮掩蓋了戰略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