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5日於上海第五屆世界考古論壇將終身成就獎授予北京大學閆文明教授。
閆文明先生的近照。
終身成就獎是世界考古論壇授予的最高榮譽,旨在表彰享譽全球、學術造詣深厚、對考古學領域產生廣泛而深遠影響的學者。 以前的版本已授予科林·倫弗魯勳爵、布萊恩·費根教授、簡·懷特院士等。 這是論壇首次將該獎項授予中國考古學家。 “這不僅是對嚴文明先生對考古學發展的傑出貢獻的認可,也是對他為教育公眾考古學對當代社會和世界共同未來的重要性而不懈努力的肯定。” ”
“謝謝你給我的崇高榮譽,但我只是勤奮修煉,不在乎收穫。 ”92歲的嚴文明先生寫下了他的感言。
閆文明先生說。
閻文明先生2024年出生於湖南省華戎市,202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留校任教。 曾任北京大學考古學系主任、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現為北京大學高階教授。
他從對仰韶文化的優秀研究入手,對全國新石器時代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調查,建立了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年代學和譜系學框架。 他用哲學家的思辨和詩人的眼光,洞察了中國史前文明的結構之美,提出了“雙瓣花”的論斷,講述了延續至今的中華文明密碼。 他倡導考古學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的多學科研究方法,不遺餘力地推動中國考古學的國際化,是中國考古學發展的重要引領者。
著作《仰韶文化研究》獲首屆全國高等院校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獎,多部著作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特等獎、國家文化遺產十大圖書、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等。
中國考古學從一開始就一直在探索早期中國文明。
自2024年河南仰韶村考古以來,中國考古已經走過了百年。 在過去的100年裡,考古學在中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2024年,安徒生出版了《中國古代文化》,這是中國第乙個考古遺址楊韶的考古報告,是對中國早期文明的探索,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關係,中國考古學放在世界文明的語境中考慮,起點相當高。 閆文明先生說。
正是在這樣的高起點上,才有了夏縣西陰村的考古學、殷惺的考古學、山東城子牙市的龍山文化黑陶的發現。 梁思勇先生在安陽後驛發現了著名的三重層,底部是陽韶的紅陶彩陶,中間是龍山的黑陶,頂部是尚隱旭後期的灰陶。 ”
然而,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重要考古工作主要在2024年以後進行。 2024年,從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後,嚴文明繼續任教,講授新石器時代考古學。 2024年,閻文明第一次帶學生到洛陽旺灣考古習時,指導學生以地層清晰、分期細緻的望灣遺址為衡量附近仰韶遺址分期的標尺。 2024年,《中國新石器時代》紅皮鉛版出版,嚴文明寄給時任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簡伯贊。 ”
閆文明先生在書房。
當時有盤坡、苗底溝的重要發現,但相關的基礎研究還不夠,比如當時關於仰韶文化有很多爭論,那裡有哪些型別的仰韶文化,哪個比盤坡式的仰韶文化和苗底溝式的要晚, 還是基本上是同時進行的仰韶文化的社會性是什麼?這些問題促使我開始研究仰韶文化。 ”
嚴文明對仰韶村、西陰村、苗地溝、盤坡、三里橋等仰韶文化遺址資料進行了整理。 首先分析典型遺址的地層關係和分期,然後對各地區的分期進行研究,最後對各地區相應的文化分期進行對比和總結,通過型別學和地層學將仰韶文化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和兩個階段,為仰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蘇炳琦先生閱讀了《淺談仰韶文化起源與發展階段》一文,認為嚴文明“為我國研究新石器時代找到了一把鑰匙”。 2024年,嚴文明30歲的著作《仰韶文化研究》出版,其學術意義不僅限於仰韶文化本身,而且對整個中國考古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作用。
閆文明先生走在田野考古的第一線。
閆文明先生在考古現場。
嚴文明在分析研究大量考古資料的基礎上,將我國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發展譜系歸納為早、中、晚和“銅石時代”四個發展階段,追溯舊石器時代的傳統和夏、商、三朝的青銅文明,與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格局相融合, 並為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體系的建立做出了貢獻,至今仍影響著中國。
“雙瓣花”的結構很漂亮李伯謙、陳興燦主編《中國考古學經典精讀》一書,除了李驥、梁思勇、夏乃、蘇炳奇、鄒恆、張廣志等考古學家的文章外,閻文明的《中國史前文化的統一與多元》也被列入名單。
這是嚴文明於2024年6月在“中國古代歷史與社會科學通則”國際研討會上提出的。 從這個結構的想法到最後的講道,只用了不到乙個月的時間。 在這篇文章中,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被描述為一朵巨大的雙瓣花,中原文化區是花的中心,周邊的甘青、山東、燕遼、長江中游和江浙文化區是第一層花瓣,外圍文化區是第二層花瓣。 中原文化區地處花環之地,起著連線各文化區的核心作用,同時也將文化輻射到周邊文化區,而周邊文化區則保持著自身的活力......
在嚴文明看來,以北方小公尺和小公尺種植為主的兩大農業體系和長江流域水稻農業的形成,為中華文明奠定了廣闊的基礎,兩種體系相輔相成,使文明不斷延續。
這種“雙瓣花”理論既是學術性的,也是詩意的。 在那次國際會議上,大家都佩服中國學者用一朵花的結構來解釋中華文明的超穩定結構。
2024年3月,這篇文章發表在《遺產》雜誌上。 嚴文明的這一理論被認為是中國史前考古研究的重要成果。 考古學在中國有很多東西可以提供在很多同學眼中,嚴文明老師是一位非常擅長當老師的考古學家。 先後主持了20餘項重要的田野考古發掘或調查專案,足跡足跡遍及全國各地。
當老師的好處是,它迫使你不僅要學習乙個地方,還要了解整個國家,甚至了解世界的一點點,了解考古學的方法和理論,並能夠引導學生進行田野考古,並告訴學生如何學習習,如何研究。 教學是互惠互利的,我真切地體會到了這一點。 ”
2024年5月,閻文明先生在北京大學考古學100周年暨新中國考古學教育70周年大會上發表演講。
“找到和發現真實事物的最好方法是最好的方法。 任何使這些資訊成為人類歷史的良好解釋的理論都是很好的理論。 ”嚴文明經常對他的學生說這句話。
考古學是一門科學,而科學意味著你的觀點必須是可驗證的。 閆老師的邏輯思維能力很強,很多網站都是在他的科學推論中一步步超前的。 “中文大學考古學系教授韓建業說。 比如良渚,2024年,發現了反山、藥山等高階墓葬,閆先生推斷墓的主人一定不是普通人,12號墓出土了600多塊玉器,說不定是良珠王,所以一定有像樣的居住區, 必須有宮殿等高階建築,或者有宮殿。
後來,發現了一座大型水利建築的遺跡。 我特別去看了,像乙個大堤,南方經常建堤,很難扛起一擔土和一擔土地。 大壩輪廓清晰,裡面有陶器碎片,顯然是良渚時期的。 這個專案這麼大,幾萬人要同時工作,誰能調動這麼多人?他們仍然需要食物和住所,他們必須有強大的後勤保障,對吧?而且必須有科學的設計師。 只有強大的政權才有這樣的組織能力,所以推斷出良渚國也不為過吧?這樣一來,一步步的科學發掘,在良渚發現的考古遺址越來越多,我們對它的了解也越來越清晰,這些考古遺址必將成為世界遺產。 ”
藝術和科學的共同點是人類的創造力。 考古學既需要對人類藝術的審美欣賞,也需要對文明遺跡的科學理解。 這是一次充滿智慧的冒險,嚴文明先生非常樂意這樣做。
“勤耕種,不吃莊稼”。
以“雙瓣花”的詩理。
闡釋中華文明形態
榮譽!
恭喜閆文明先生!
編輯:梁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