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雙千,中國商飛上海飛機製造有限公司高階技師,數控加工車間鉗工組組長,中國首架新型大飛機C919首席鉗工。在過去的40年裡,他加工了數十萬個飛機零件,但沒有乙個生產出來。 他是讓國產大飛機C919、支線飛機ARJ21-700翱翔藍天的幕後英雄之一航空工匠”。2024年10月13日,被授予“全國奉獻奉獻模範”稱號。 2024年4月,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2024年,從小就喜歡飛機的胡雙乾進入上海飛機製造廠,親身參與和見證了運-10飛機的研製和首飛。 20世紀80年代初,運-10專案啟動,中國航空製造精英的工廠一轉眼就被遺棄了。 胡雙謙與同事一起參與了中美合作組裝麥克唐納道格拉斯飛機和波音、空客飛機零部件的分包生產,並抓住這些機遇發展了優秀的技術技能。 20多年後,當中國啟動ARJ21新型支線飛機和大型客機開發專案時,胡雙謙幾十年的積累和沉澱終於派上用場了。
為什麼做飛機的鉗工比做普通的鉗工更好?
有個笑話說:在地上端盤子的叫服務員,在天上端盤子的叫空姐。 笑話的背後,是人們對同型別工作、不同環境帶來的不同技術要求的不理解。 那麼,“天上飛”和“在地上跑”的機器也是鉗工有什麼區別呢?
要做鉗工,即使磨削零件相同,要求也不一樣。 “乙份工作,但兩個標準。 “在地面上奔跑”要求在正常條件下有良好的效能,但“在天空中飛行”需要經受劇烈的溫度變化、壓力變化和速度變化的考驗。 以螺栓孔為例,民用螺栓孔的公差可以達到30 50根線(1根線等於0。01 mm),但航空航天螺栓孔的公差只能在 2 根線以內。
“飛天飛翔”的零件,不僅標準高,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一體成型的,沒有二次修改和補救的餘地,一旦零件出現偏差,修正的餘地很小,往往只能報廢。
曾經有人打電話給我說,可惜零件報廢了,他們自己的工廠可以提供維修服務,確保外觀看不見。 胡雙千表示,對方的**是出於好意,但在航空工業中,外觀上沒有區別,但實際飛行“生病”的部位危害很大。 “所有來料都通過了上一段的質量檢驗,很多時候都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二次修補後外觀可能看不見,但導電性、硬度要求等關鍵指標可能經不起檢驗,所以最好扔掉價值超過百萬的廢料, 同時也要確保“在天空中飛行”的部件的安全。”
也正是在這樣的嚴格要求下,胡雙謙在用篩規對螺栓孔等部位進行質檢時,往往一抬手就知道“不在中間”,“放進去比較順暢,但不是特別順暢,不用說了, 它必須是合格的”。
36 年沒有錯誤是什麼感覺?
x是什麼樣的體驗,是知名網路社群“知乎”上的熱門型別。 做到“36年無失誤”的胡雙乾,對此你怎麼看?
經過我雙手的每乙個部分都是乙個活生生的標誌。 胡雙千說,在沒有視覺建模軟體的時代,看圖紙,做複雜的零件,是對空間想象力和動手能力的極大考驗。
在C919首具百萬個零部件的大飛機中,80%的零部件是國內首次設計和生產的,這意味著很多時候需要不斷探索零部件的材料和形狀,才能得到最優的解決方案。
如果拿不到精準的零件,可以找硬度相近的料材再練一遍“手感”,好好“磨合”,哪個位置可能壞了,哪個位置可能做得太過頭了,哪個位置難,在這樣的模擬練習中一一解答。
也正是因為這種做法,胡雙謙在過去的36春夏歲月裡加工了數十萬個飛機零件,從未出現過一次不良品,他可以用自己的技能進行“金屬雕刻”,這比現代機器更快更好。
成為“大國工匠”的學徒是什麼感覺?
有一些運氣,但也有一些恐懼。 胡雙千的“小徒弟”顧春華學藝7年,當“大國工匠”的徒弟是什麼感覺,他有很多話要說。
條件艱苦,生活單調,生產線對一些年輕人來說正在失去魅力。 機械製造專業畢業11年後,顧春華已經是幾十個大學生中唯一乙個留在相應專業生產線上工作的人。 “有的同學覺得一線太辛苦了,有的沒有遇到好的師傅帶路,漸漸地轉行了,要是沒有遇到師傅,說不定今天真的堅持不下去了。 ”
2024年,顧春華從銑削工轉為鉗工,從原來的中級工轉為初級工,在新師傅胡雙謙的嚴格要求下,歷時兩年才提公升到高階鉗工的技術水平。
技能光速提公升的背後,是胡雙千的“無路可退”法則。 顧春華說,公司經常為一些複雜的零件準備更多的材料,但師傅一般“偷偷不告訴我們”。 正是在這種“不退”的練習中,製作零件時的心態變得更加謹慎、細心、細心。
傳承“匠心”,培養工匠人才。
提高專業能力是培養工匠人才的關鍵要求之一。 胡雙謙對班組成員提出了“高要求”:打標、鑽孔、銼削、鉸孔、攻絲、鋸切、磨削、配管、冷壓、壓花、沖孔、鉚接、校準、粘接、塗膠......隊員們需要對“十八種武術”瞭如指掌。 為此,團隊通過“資深師帶徒弟”、“新老結對”、技能競賽、一崗多能、輪崗等方式,培養專業素質過硬的工匠。
工匠也需要優秀的思想素質。 對此,團隊堅持以勞模工匠精神為核心進行團隊人才培養,充分發揮“大國工匠”的輻射影響力,通過專題學習、對話交流、現場沙龍等方式,提高對勞模工匠精神的理論理解, 以“匠心”培養人才。“想乾者得機會,能幹者得舞台,能幹者得獎”,團隊在提公升工匠思維和職業素養的同時,還著力營造積極向上、鼓舞人心的人才建設氛圍,讓團隊成員有充分的空間發揮才能, 從而激發積極團隊合作的活力。
在這樣的培養機制下,團隊中湧現出許多骨幹工作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和優勢。 從指甲蓋的大小到房子的大小,他們都能完成加工,各種困難都在他們手中解決。
由大國工匠胡雙千帶領的數控車間鉗工團隊,看似平凡的一線隊伍,卻在“大國工匠”的匠心傳承下,依託科學的管理方法,獲得了大飛機精益示範隊、精益現場標桿等諸多殊榮。 他們的“獨特技能”是:四點“工作方法”。
減速:減速,看圖紙的工藝要求,準備工刀和鑽量具,檢查毛坯的尺寸和質量。
穩紮穩打:穩加工,找出零件關鍵要素,正確牢固地夾緊零件,規範操作,慎重啟動。
精細化:精細把控,仔細觀察生產過程,自檢驗零件尺寸,多次加工直至準確。
準確:精確尺寸,準確完成每道工序,嚴格執行標準操作,確保產品缺陷為零。
胡雙謙說,“工匠精神”是努力將99%提高到99%99%的極致,要傳承這種精神,不僅要“傳承”年輕技術人員,還要激發他們創新的熱情和主動性。 自2024年以來,胡雙謙的“大國工匠”工作室成立一年內完成了各類精益專案127個,為公司節省了6832小時的工時和382萬元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