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報 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的“最後一公里”在課堂上,課堂“教師教學行為和學生學習習方法”發生了哪些變化?教室裡的孩子是否像學科專家一樣思考?我們離理想的教室還有多遠?
12月20日下午,2024年廣東省義務教育新課程改革成果推介會暨廣州市天河區課程教學深化行動工程成果展——小學課堂教學展在天河區華陽小學舉行。 課堂演講結束後,緊隨其後的是專家沙龍。
小學課堂演講圓桌沙龍。
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所長、課程與教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周文業;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所長、副教授肖思涵;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課程與教學系副主任劉俊豔;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教育科學研究室主任、蘇州市特派校長張句榮為老師們答疑解惑。
張句榮擔任圓桌沙龍主持人。
教師如何做學術案例?肖思涵說,在40分鐘的課堂上,學術案例真正要作為學生學習習的載體,作為以教案為載體的原課堂教育的基礎,他應該重新思考,“如何通過學術案例的彙編,真正把視角從教師使用者轉變為學生使用者。 肖思涵強調,當這種案例式教學真正發生時,我們會看到,老師不再是自己教學的實踐者,或者說他不再關心我怎麼教好,而是學生在這40分鐘裡經歷了什麼,習過去的經歷是什麼。
蕭思涵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我認為學術案例是在課堂上實施核心素養的乙個非常有用的工具,它是乙個腳手架。 劉俊妍表示,她之所以這麼說,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有助於簡化知識內容和課程內容;另乙個方面是改變學習習的方式。 這一次,核心素養不僅在政策文字層面,還直接進入了考試考核層面。 “過去總有老師急切地問怎麼教,但現在這個問題可以解決成兩個問題,就是問需要教什麼,學生應該怎麼學。 ”
劉俊妍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周文業從兩個方面闡述了對教師的要求。 她認為,首先,教師的地位要高,從平時忙碌的小知識點到老師的課程語言;其次,需要有單位帶頭人的組織者,從課程的角度思考,如何設計和實施識字目標。 “教師需要將乙個學期和乙個單元作為乙個整體進行設計,讓學生體驗學科實踐的深度學習習,擁有完整的學習習體驗。 周文業強調,教師要牢牢把握評價任務,衡量學生目標達成情況,確保學生立場落到實處。
周文業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策劃人:王衛國、李洋。
統籌:尹萊、梁妍妍、葉可可、尤曼妮、劉喆。
作者通過:南都記者梁彥彥、孫小鵬、楊潛彤、葉思明、實際習、馬允玲、郝旭靖。
*:馬強、蔡文音、羅雪春。
攝影:馮周峰、陳輝。
技術: Mak Yuk Hin.
設計:張波、張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