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不能被勸誡,但未來仍然可以被追趕。
作為同齡人,在過去的30年裡,朱玲的名字一直縈繞在這一代人的成長歷程中,遠或近,稀疏或密,多少嘆息,多少嘆息。我不是故意得罪任何人,但近30年來,朱玲的名字已經成為這個時代的歷史符號之一,這是事實。
讀歷史,我常常在想,歷史是否真的應該留給後人去評述如果歷史只是後人表達自己觀點的論據,是操縱是非的工具,粉飾錯誤的工具,那所謂的歷史傳承是什麼?
我大致認為,所謂歷史,就是集體無意識社會心理的基因沉積,由榜樣串聯起來的共同記憶。 中國人喜歡寫歷史、談歷史,但也喜歡解構當下存在的、應該成為榜樣的人物。 漢語的特點使得中華文化自然而然地具有解構的特徵,每個時代都充滿了輝煌、激情和混亂,迴圈往復,乙個個模型在解構中迷失在歷史的迷霧中,讓後人無法探索。 真實的歷史往往成為虛構的名詞,活生生的存在就是說教的邏輯。
我們不喜歡陳詞濫調的講道,也不應該讓後代除了傳道什麼都不做。
俞也遲鈍了,他能想到的就是在事發的地方豎立一座雕像,讓這個縈繞了一代人的時代符號具體化,這樣才不會在解構中消散,至於以後會發生什麼,就不靠個人的力量了, 但至少可以記錄個人的存在。
這位偉人曾用樸實的語言說:“今後,無論誰死在我們的隊伍中,無論是廚師還是士兵,只要他做了一些有用的工作,我們都會給他舉行葬禮,舉行追悼會。 這將是乙個系統。 這語言比無數花言巧語更有力量,吝嗇的公開祭祀傳統被改變,無數普通人的名字被紀念。 這就是模範的力量。
每個人的生命都應該是有價值的,無論是自我還是他人都證明了這一點。 而是否出於嫉妒、無盡的同情、應有的自責,以及各種喜悅、憤怒和悲傷的情緒投射出來;無論是出於報復與寬容,高尚與卑鄙,都形成了無數醜陋與美麗的詞語;無論是出於自利和正義,還是出於動機和逃避,這些真實個體的所有表達都證明了這一點
朱玲來過這裡,朱玲存在,朱玲的一生已經被無數真實的人證明是有價值的。
她的存在值得一尊雕像來記錄這個證明,並證明這一切都是她的存在。 它將成為這個時代的典範。
可能嗎?問。
有興趣的請到知乎教書搜尋問題:清華大學要不要豎立朱陵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