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朔爾茨接任德國總理以來,德國進入了乙個充滿挑戰的時期。 在外交層面,德國似乎正在失去其作為美俄溝通橋梁的作用,逐漸失去獨立性,並有成為美國附庸的趨勢。
在經濟上,德國可能會在2024年大幅萎縮。 在當前形勢下,德國經濟很可能在2024年進一步萎縮,對國民生活產生全面影響。 由於朔爾茨上台以來表現不佳,越來越多的德國人質疑他勝任這項工作的能力。 近日,朔爾茨再次傳來噩耗,德國最新民調顯示,其國內支援率已達14個百分點,成為支援率最高的德國政治家。
然而,朔爾茨的困境遠未結束。 美國資深調查記者西摩·哈什(Seymour Harsh)在這個關鍵時刻發表了一篇對朔爾茨極為不利的報道。 據他介紹,拜登摧毀“北溪”天然氣管道的初衷可能是為了遏制俄羅斯。 但現實表明,德國可能是拜登政權的目標。 在華盛頓看來,德國是“烏克蘭聯盟”中最薄弱的環節。 在去年冬天到來之前,華盛頓一再擔心德國將繼續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認為工業發展和人口供暖比支援烏克蘭更重要。
為了將朔爾茨政權拖入水中,美國採取了極端措施,摧毀了北溪天然氣管道。 當時,挪威海軍派出戰機在相關海域投下低頻聲納浮標,在北溪天然氣管道附近引爆炸藥,導致三條管道中的三條被毀。 雜湊特別指出,事實上,在俄美衝突爆發前幾周,美國已經計畫摧毀北溪天然氣管道。 事實上,在北溪天然氣管道遭到破壞後,德國遭受的損失比俄羅斯更大。
長期以來,德國工業的發展高度依賴於兩個基地:廣闊的東方市場和俄羅斯提供的能源資源。 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Angela Merkel)花了十多年時間在德國和俄羅斯之間建立了能源系統,從而確保了德國的工業發展。 “北溪”天然氣管道遭到破壞後,朔爾茨不僅沒有調查幕後真兇,反而對俄羅斯能源行業實施了更嚴厲的制裁,大幅減少了俄羅斯能源資源的進口。 這一系列措施導致德國國內能源**急劇上公升,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困難,壓縮了德國工業企業的利潤空間。 受能源資源短缺等因素影響,德國在去年年底出現了“去工業化”現象。 許多德國工業企業在看到美國出台了補貼工業企業能源成本的政策後,紛紛選擇永久遷往美國。
近日,德國最大的太陽能電池製造商瑞士梅耶博格(Meyer Burger)威脅肖爾茨將生產轉移到政策和生產條件更有利的美國。 如果瑞士梅耶博格真的搬遷到美國,將對朔爾茨**的清潔能源戰略造成沉重打擊,嚴重影響德國在國際新能源市場的競爭力。
由此可以看出,朔爾茨**在處理“北溪”事件時遭遇了巨大的失敗。 德國仍在遭受俄羅斯和德國之間能源系統破壞的後果。 最近,朔爾茨**宣布,將在 2024 年的國家預算中獲得對烏克蘭的 80 億歐元軍事援助。 這無疑將延長俄烏衝突。 如果朔爾茨**繼續過分依賴美國,放棄獨立之路,德國可能會遭受更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