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12月27日電 (記者宋睿)把手機放在看台上,開啟直播介面,“90後”新農張瑞熟練地在直播間裡向觀眾打招呼,轉身從地上掏出一棵青嫩嫩的蘿蔔,在鏡頭前開始了當天的直播。 從溫室射進來的自然光和他身後整齊排列和生長的沙沃蘿蔔,是這個錨點最好的補光燈和背景板。
這種蘿蔔嘗起來又甜又辣,水分充沛,堪比果香......從沙沃蘿蔔的品質、口感、營養價值、種植歷史,到種子、種植和管理方法,再到採摘、配送過程、售後服務,張銳在鏡頭前講述了這一切。
張銳在溫室裡帶貨(攝於12月22日)。 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在她親切自然的講解下,直播間的氣氛越來越活躍起來。 不時有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在手機螢幕上彈出關於蘿蔔質量、銷量、物流等方面的話題,張銳一一回應。
與此同時,鏡頭外,叮咚的聲音還在繼續。 “今天能發貨嗎?“要送多少天?”老公郭青拿著手機回覆粉絲留言,一邊觀察電腦後台的直播資料,定期發放“福袋”吸引顧客。
直播後,最多可以有近1000人**,總觀看次數可以達到30萬次以上。 新農的“夫妻”高興得嘴巴都攏不住了。美味的沙沃蘿蔔和直播模式,讓乙個在天津市西青區新口鎮小沙窩村長期耕種的家庭過上了好日子。
郭青、張銳在溫室帶貨直播(攝於12月22日)。 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小沙窩村位於京杭大運河天津南運河岸邊,土壤沙質粘稠,運河水滋養,出產的沙沃蘿蔔酥脆可口,素有“雅梨”之稱。
我們的祖先和父親一直在種植沙沃蘿蔔,這種種植一直持續到今天。 張銳和郭青說。 過去,推車在街頭銷售或批量出售給批發商的單一線下銷售方式,使得家裡種的蘿蔔難以“出圈”,基本上只能在當地“走來走去”。
2024年,辭去城市工作的夫妻倆決定回鄉創業,創立了圓圓沙沃蘿蔔種植基地,開始了沙沃蘿蔔直播銷售的新業務。 “看到當地的扶持政策,我想把沙沃蘿蔔打造成富民產業,一直從事線上銷售,有信心開拓線上銷售渠道。 張銳說。
張蕊精心撰寫直播文案,練習直播演講,特意將直播間搬到了自己的種植大棚,為線上顧客帶來身臨其境的購物體驗。 郭青自學直播運營,聯絡電商打通物流渠道,根據冬季市場上沙沃蘿蔔的特點採購具體包裝。
郭慶(右)和父親在大棚裡採摘沙沃蘿蔔(攝於12月22日)。 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在夫妻倆的探索下,從當初最高每天100箱的銷量,到當期高峰期的每天1000箱;從溫室種植,到現在已經擴大到20多個溫室......沙沃根已成為全家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
自今年11月中旬以來,夫妻倆僅通過線上直播就已售出數萬盒沙沃蘿蔔。
直播讓我們成為越來越多的“回頭客”和“回頭客”。 靠近京津冀地區,遠至東北和南部地區,很多客戶每年冬天都要從我們這裡訂購幾盒蘿蔔。 郭青說。
年底,沙沃蘿蔔迎來了最佳品鑑期。 直播現場空無一人,夫妻倆忙著收拾送走前段時間因寒潮積攢的沙沃蘿蔔訂單。
倉庫裡,郭青和張睿、張洛來找了很多親戚,全家人紛紛上陣,把一箱箱沙沃蘿蔔裝在保溫袋裡包裝,整齊地堆放在角落裡。 快遞標籤印表機吐出一長串500多條物流資訊,而這還只是他們平時每天的物流訂單量。
郭青在電腦前整理著送貨單(攝於12月22日)。 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忙碌而快樂。 張睿的眉毛上滿是笑容。 現在是一年中最繁忙的時候,每天從地里的5000多斤蘿蔔,基本可以賣光了。 接下來,“夫妻檔”還將為沙沃蘿蔔的集中上市做準備。
此外,郭青和張銳還學習了拍攝和剪輯的技巧。 他們創作的近500首鄉村題材短詩,有的分享著自己農產品的種植過程,有的則展示了成熟的瓜果。 樸實的場景和風格為他們的平台帳戶贏得了 120,000 名粉絲。
郭青的父親郭京軍種植沙沃根40多年,在短片中“蛻變”為主角。 “年輕人的直播銷售,把我們的農產品帶出了農村,被更多的人看到和品嚐了。 郭京軍說。
夫妻倆帶上了剛採摘的沙沃蘿蔔,準備回去開播(攝於12月22日)。 新華社記者李然攝。
目前,新口鎮沙沃蘿蔔種植面積6000畝,年產量3000萬公斤,銷售收入12億元。 當地政府大力鼓勵蘿蔔種植戶利用短期平台、電子商務等平台開展線上展會,並出台政策吸引年輕人回鄉,振興這一特色產業品牌。
在不久前在西青區新口鎮舉行的第十六屆沙沃蘿蔔文化旅遊節開幕式上,張銳也作為新農戶代表與沙沃蘿蔔分享了直播經驗。
沙沃蘿蔔是我們當地的一張'金名片',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到家鄉,推廣家鄉農作物,助力這個特色產業發展壯大。 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沙沃蘿蔔的名氣會越來越響亮。 張銳說。
統籌:於偉雅、邵祥雲、曹曉軒。
記者:宋銳.
*:李然。 海報:方金陽。
新華社天津分社.
新華社新**中心。
聯合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