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時期以緊張、衝突和合作為標誌。 其中,波茨坦會議和雅爾達會議是二戰期間兩次重要的國際會議,都事關世界前途,事關和平建設。 雖然這兩次會議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處,但它們之間也存在重大差異。
1. 背景和時間
雅爾達會議1944 年,隨著盟軍在歐洲的勝利變得清晰起來,1945 年初,蘇聯、美國和英國的國家元首決定在德國投降前舉行一次會議,討論戰後世界秩序。 會議於 1945 年 2 月 4 日至 2 月 11 日在蘇聯雅爾達舉行。
波茨坦會議德國於2024年5月8日正式投降,但日本繼續在亞洲戰區抵抗。 2024年7月17日至8月2日,為了加速日本投降,討論戰後歐洲重建問題,蘇聯、美國和英國領導人在德國波茨坦再次會晤。
2. 參與者
雅爾達會議美國富蘭克林·羅斯福、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和蘇聯人民委員會主席約瑟夫·史達林。
波茨坦會議由於羅斯福在雅爾達會議後不久去世,美國**被哈里·杜魯門取代。 因此,杜魯門,邱吉爾(後來由克萊門特·艾德禮繼任)和史達林參加了波茨坦會議。
三、主要議題
雅爾達會議
德國的無條件投降和戰後處置。
波蘭的邊界和政治制度。
遠東問題,特別是蘇聯對日本宣戰的條件。
聯合國的設立和結構。
波茨坦會議
戰敗德國的進一步處置和管理。
敦促日本無條件投降。
討論戰後歐洲的經濟和政治重建。
《波茨坦公告》發表,對日本的戰爭行為發出了最後通牒。
四、影響
雅爾達會議這次會議為戰後世界奠定了基礎,被稱為“雅爾達體系”。 它確保了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合作,但由於某些決定,例如波蘭的邊界調整,它也引起了爭議。 更重要的是,這次會議為聯合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波茨坦會議這次會議進一步鞏固了三國戰後的合作,加速了日本的投降(美國隨後在廣島和長崎投下了原子彈,蘇聯對日本宣戰)。 《波茨坦公告》不僅向日本發出了最後通牒,而且對戰後國際法和國際關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總的說來,雅爾達會議和波茨坦會議都是二戰史上的重要轉折點,不僅影響了戰爭的勝負,而且對戰後世界秩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