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不建造殲-9?為什麼那架被稱為“鴨翅之母”的飛機是黃色的?
中國為什麼不建造殲-9?為什麼那架被稱為“鴨翅之母”的飛機是黃色的?
在中國的戰鬥機家族中,你可以很容易地數出殲-5、殲-6、殲-7、殲-8、殲-10和殲-11,但你找不到任何殲-9的蹤跡。 真是讓人摸不著頭腦,殲-9是什麼樣的飛機?為什麼它沒有出現在戰士的行列中?今天揭開這個謎團,看看這架飛機雖然沒有投入使用,但在中國航空工業留下了怎樣的傳奇。
故事發生在 20 世紀 60 年代,當時中國引進了一批公尺格-21,後來成為殲-7。 遺憾的是,殲-7的效能實在是不盡如人意,雷達機動性差,戰鬥火力和著陸效能也不盡如人意。 因此,中國迫切需要一架強大的戰鬥機來提高其防禦能力。
當時,瀋陽601研究所提出了兩種方案,一種是殲-7的改進型,後來實現了殲-8。 另乙個計畫是被稱為“鴨翅之母”的殲-9。 只可惜的是,殲-9在設計階段遭遇了無數波折,最終死在了技術的門檻前。
殲-9的初衷是用作攔截器,在空中攔截敵方轟炸機、偵察機和其他軍用飛機。 攔截器的任務很簡單:它必須飛得又高又快,及時找到目標,然後用機載飛彈解決戰鬥。 然而,在設計的早期階段,殲-9的效能指標是乙個技巧,改變了一段時間,又改變了一段時間。 2024年,殲-8成功首飛,但殲-9沒有取得進展。 2024年,J-9的效能再次改變,最高速度從23 馬赫變為 2 馬赫6馬赫,作戰半徑從450公里改為900公里。 這對當時的中國航空業來說是乙個巨大的挑戰,因為飛機的臨界速度設定為25馬赫,超過這個速度,飛機就會遇到熱障問題,材料和冶金技術跟不上,更何況當時國產發動機的推力只有85噸。
儘管殲-9從未投入使用,但該飛機的一些設計突破確實令人矚目。 特別是,它採用鴨式布局設計,這在當時是相當新穎的。 鴨翼布局的優點是它在主機翼上方產生漩渦,增強了飛機的機動性。 而且,它還可以解決超音速過程中的穩定性問題,減少縱傾阻力,並且在著陸時,鴨翼還可以偏轉較大的負角度,具有速度制動的作用。 雖然殲-9沒有成功飛出風洞,但它在風洞測試中留下了非常有價值的資料。 2024年9月,在相對簡單的條件下,成功加工生產了第一套鴨式布局的高速、低速風洞試驗模型,成為我國航空設計史上的里程碑。
殲-9雖然未能達到預期目標,但它開創了鴨翼布局的先例,在風洞測試中留下了豐富的資料。 這些資料為今後我國新型飛機的設計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條件。 這架殲-9雖然沒有投入實戰,但它的存在並沒有白費,為中國航空工業做出了貢獻。
說到這裡,你可能會後悔為什麼這樣乙個潛在的殲-9最終沒能成形。 有網友評論說:“殲-9雖然沒有上戰場,但卻是科研上成功的飛機,開創了鴨翼布局的先河,當之無愧地成為'鴨翼之母'。 ”
雖然我們今天看到的殲-9只存在於**,但它的故事仍然值得銘記。 也許有一天,中國戰機家族中會有一架飛機成功繼承了殲-9的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的航空實力。 至少,殲-9的存在告訴我們,即使失敗,也能在科技發展的道路上積累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