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覆蓋山川,玉帶環繞村落,瓊志爬鳥,紅旗磕磕瓏......然而,莽莽的巨集偉與和平安寧的靜謐之美交融閃耀,風雪中的濟南南部山區詩意如畫,夢幻如歌。
沿著由布江岸邊走,在大寨山頂轉身,高高低低的山坳和灰白相間的村落映入眼簾,這就是石穀溝村。
石鼓溝村又名石鼓村,位於石中區十六裡河街最南端,東臨大寨山,南臨於渝布河,四周山水林、林木、古道驛站、崖壁雕刻,具有獨特的代谷地貌和厚重的文化底蘊,該村被評為“省級風景名勝村”、“碧水青山是金山無窮之寶”實踐創新基地, “熱情好客的山東鄉村好季”優秀案例“鄉村旅遊新地”。
經過20多年對荒山的不懈綠化,才有了今天山林綠意盎然的美景,溪流穿過森林。 石穀溝村第一書記鄧燕明介紹,石穀溝村森林覆蓋率85%,荒山綠化率95%,植被覆蓋率98%以上,空氣負氧離子含量是市區的300倍。
過去,村子貧瘠,靠天吃飯,年輕人外出打工,從沒想過守著碧水青山,就能振興致富。 村支部書記吳寶友表示,鄉村振興戰略和“三變”改革成為村里加快發展的強大引擎,村黨支部充分利用“省級風景名村”這個金招牌,大力發展生態旅遊和鄉村旅遊,村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文化旅遊促進人民富裕。
探索石鼓村,夢想玉布河,石穀溝村統籌推動“農業+文化+旅遊”產業融合,與企業共同謀劃旅遊發展,開發個性鮮明、體驗互動感強、文化內涵豐富的鄉村旅遊專案,助推鄉村旅遊一路走來。 目前,該村和石穀寨景區每年接待遊客54萬餘人次,旅遊收入超過2500萬元。
沿著村頭蜿蜒的小路步行約2公里,即到達石鼓村風景區——石鼓都市農業生態公園,生態公園建在山上,占地5000畝,公園內到處都是巍峨的山峰,茂密的森林,徒步探險,玻璃棧道, 民俗文化、娛樂設施、瓜果採摘、民宿餐飲一應俱全,吸引著五湖四海遊客攜親朋好友遊玩忘返。
我們在景區腳下的由布江寬闊河床上搭建了鄉村文化大舞台,在石鼓好季節舉辦了“歌唱由布河——四季鄉村之夜”系列演出,為鄉村旅遊增添了民俗時尚元素,單場2000餘名遊客與周邊村民互動。 談及村里文旅的繁榮,鄧言辭雄辯。
巧合。 在市中區、十六裡河街的大力支援下,依託石穀溝村開展濟南玉府河文化旅遊節、農民豐收節、農運會、民俗文化展銷等系列活動,並舉辦了《山東浩寒》5D大型光影實景演出,在當地引起不小轟動, 而石穀溝村的“古香園”文化品牌也越來越響亮。
汗水澆灌了幸福的花朵,村黨支部帶領村民們創造了幸福美好的生活,硬化了村里的街道和小巷,修整了河道,綠化了道路兩旁,修建了20多公里的鴻福路、旅遊路、環山路成立鄉村巡警隊、護河隊、志願服務隊,鄉村文明與旅遊經濟齊頭並進盤活閒置農舍地塊,引進資金改造基礎設施,改善村莊面貌。
村企合作發展特色民宿40余家,孵化首個區域共享鄉村振興品牌——渝水園鄉,創辦“渝水園鄉”鄉村酒店,共建1000餘畝特色採摘果園和士多啤梨蔬菜大棚,“農業+文化+旅遊”產業融合互促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鄧燕明說。
人氣聚富,村民趁勢開辦農家樂、小旅館,在家門口賣土特產,分享旅遊大餐。
這是一種甜美的士多啤梨,果肉鮮嫩,甜美多汁,很受遊客歡迎。 你不用去市場,遊客採摘供不應求。 石穀溝村種植戶李春玲說,他種了5個士多啤梨大棚,年收入超過20萬元。
突如其來的鄉村文旅熱潮,讓龍頭合作社熱情洋溢。
將廢棄的養豬場改造成“石鼓手工非遺工坊”,建立手作學校、手作市場、手作調研、手工直播,啟用藤編、麵塑、泉水紮染等村落傳統優勢資源,重塑“石鼓手工”非遺品牌合作社庭院繪有綠水青山,建築內連廊、閒置倉庫打造手工、書畫藝術長廊,吸引眾多遊客前來參觀體驗。
同時,該村充分挖掘吉泰古道、東漢崖石刻、古村落遺跡、鹿泉等歷史文化資源,強化於布江文化遺產廊道節點和“吉泰曲”中華文化支軸特色村落還通過村企建設民俗科普教育館、農耕文化展示館、環保科普教育館,並建設石中區首家鄉村美術館——石鼓鄉村美術館,為鄉村文化旅遊做大做強積蓄力量。
碧水綠樹成蔭的山脈是無價之寶。 “下一步,我們還將打造以鄉村文旅為主線的鄉村市場和流動市場,帶動周邊11個村莊的發展。” 能看山、見水、記鄉,相信“城南明珠”石穀溝村,一定會在鄉村振興新征程上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賈少華,馬俊偉)。
由李岳陽製作。
*由濟南市市中區十六裡河街道石穀溝村提供。
從 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