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和立陶宛簽署了一項歷史性的防務合作協議,該協議將使德國聯邦國防軍永久留在立陶宛。 據報道,該協議的簽署是出於對立陶宛在俄烏衝突後的安全需求的考慮。 根據協議,德國將在2024年正式向立陶宛部署乙個旅,首先派遣先遣隊,最遲到明年年底,該旅的領導將正式進駐立陶宛。 整個“立陶宛旅”將有大約5,000名人員,其中包括4,800名戰鬥人員和200名平民。
兩個德國戰鬥營將構成該旅的核心,而第三個營將由北約前沿駐軍的加強戰鬥群組成,該戰鬥群目前駐紮在立陶宛,由德國人**領導。 在俄烏全面戰爭爆發之前,北約已經在與俄羅斯接壤的三個波羅的海國家駐軍,但規模較小。 然而,隨著俄羅斯軍隊被拖入烏克蘭並遭受重大損失,北約在波羅的海國家的存在也變得更加重要。 德國隊將永久駐紮在立陶宛的訊息對俄羅斯來說是乙個巨大的衝擊。
雖然克里姆林宮明白,沒有乙個國家或組織敢於攻擊俄羅斯這樣的核大國,但對於俄羅斯人來說,立陶宛是前蘇聯加盟共和國,德國隊將重新出現並永久駐紮在前蘇聯領土上,這給俄羅斯的“大俄羅斯”計畫帶來了新的挑戰。 克里姆林宮一直在宣傳“大俄羅斯”,認為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國家甚至波蘭、芬蘭等國在歷史上都是俄羅斯的領土,因此美軍和德軍出現在原本屬於俄羅斯帝國的土地上,無疑是對克里姆林宮的巨大挑戰。
除立陶宛外,與俄羅斯接壤的北約成員國,如波羅的海國家和芬蘭,也在加強防禦。 這些國家邀請美國、德國等國駐軍,自身的去俄化程序正在加緊進行。 據《紐約時報》報道,拉脫維亞將測試在該國生活了幾十年的俄羅斯公民的忠誠度,並要求他們學習習拉脫維亞語,所有這些都暴露了波羅的海國家對俄羅斯的擔憂。
立陶宛和愛沙尼亞也發生了類似的情況,它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獲得獨立,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被蘇聯吞併,最終在蘇聯解體後重新獲得獨立,並成功加入北約。 這些事態發展表明,歐洲東部國家正在加緊努力對抗俄羅斯,並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層面切斷與俄羅斯的聯絡。 這一系列措施無疑將給俄羅斯的地緣政治計畫帶來更大的挑戰,也將對整個地區的安全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波羅的海國家一直受到歷史問題的困擾。
如果他們不是北約成員國,受到北約共同防禦機制的保護,那麼這三個軍事弱國是否會成為俄羅斯的一部分,真的很難說。 對烏克蘭來說,俄羅斯發動的所謂“特別軍事行動”,除了奪取了一些國際社會不承認的土地外,似乎並沒有獲得實質性的好處,當然,他們可能獲得了看不見摸不著的所謂“榮耀”和“自信”。 地緣政治對手的戰略眼光確實令人欽佩,他們的聲譽遠大於他們的事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