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還是“勤奮”?父母究竟應該如何表揚孩子?
近年來,正面評價教育理念的影響,使得表揚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備受重視。 學業成績的評價主要受兩個關鍵因素的影響:能力和努力。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更傾向於同時使用能力表揚(例如,“你有出色的智力”)和努力表揚(例如,“你很努力”)。 然而,乙個經過深思熟慮的教育問題是,是否應該更加重視兒童的智力或努力工作
一項針對美國母親的廣泛調查發現,85%的母親認為能力表揚更有助於提高孩子的動機水平和自我效能感。 然而,在家上學時,父母經常發現自己陷入了兩難境地:為什麼越強調孩子的智力,孩子就越害怕面對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更容易放棄失敗
近20年來,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羅爾·德韋克教授進行了大量的心理學實驗,證明勝任力表揚對兒童的認知、情感和行為發展有一系列負面影響。 在中國文化背景下,作者及其研究團隊進一步驗證了勝任力表揚對兒童心理和行為發展的不利影響。
能力表揚會降低孩子對任務本身的興趣。 心理學家蘭迪·西茨(Randy Seats)和艾公尺·德雷斯科爾(Amy Dresscoll)指出,孩子們天生就有學習習的慾望,而對能力的讚美只會扼殺這種內在的驅動力,導致他們盲目地遵循機械的學習習方式,或者對權威產生公然的蔑視和蔑視。 當父母用勝任力表揚來引導孩子參與某項活動或發展某項技能時,表揚就成為行為的外因,引發所謂的過度理性效應,即當行為的外在原因過於明顯時,內在原因的作用就大大降低。
能力表揚會導致兒童的歸因模式不佳。 能力表揚會讓孩子將成功歸因於個人能力,例如“我取得好成績是因為我很聰明”。 然而,當這些孩子面臨失敗時,他們也會將其歸咎於能力,比如“我成績不好是因為我傻”。 心理學實證研究發現,將失敗歸因於個人能力的孩子表現出消極的自我認知、消極情緒和較低的後續任務堅持水平,最終導致表現持續下降並引發習無助反應。
表揚孩子的能力有助於塑造他們對智力的感知。 智力的內隱觀是指兒童對“智力能否改變”的內在看法,分為智力保留觀念和智力發展觀念。 智力保留的概念認為智力是內在固定的,而智力發展的概念則認為它可以通過努力來發展。 這種信仰體系悄悄地影響著孩子的行為。 心理學發現,過度的能力讚美往往會讓孩子固守智力固執的觀念,他們會過分注重對自己能力的評價,以展示自己的“智力”。
過度的讚美會導致孩子設定自我限制。 自我價值理論認為,人們害怕的不是失敗本身,而是由於失敗而感知到的無能。 為了避免將失敗歸咎於能力低下,人們會使用預先準備好的理由,稱為“自我施加的限制”。 過度的表揚會加劇孩子的自我限制,他們經常使用“低努力”的自我保護策略。
鑑於廣受推崇的“能力表揚”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父母應該如何適當地實施表揚呢?
讚美應該是適度的。 過多的表揚會降低其價值,削弱對孩子的強化作用,因此表揚要適度。 同時,父母也不應該誇大讚美。 如果你的孩子做得不好,但被過度表揚,就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和不安全感同時,也可能導致孩子產生自尊的錯覺,無法客觀理性地看待自己。
讚美應該針對行動,而不是人。 在表揚時,父母應該關注孩子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努力或策略等方面,而不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和性格特徵。 具體而精準的表揚有助於避免孩子自我評價與信念的差異和衝突,同時也有助於引導孩子的發展。
讚美應避免營造競爭氛圍。 在我國,家長們經常以“別人的孩子”為榜樣,試圖通過同齡人的表現來激勵孩子達到更高的水平。 隨著我國二孩、三孩政策的實施,越來越多的家庭擁有多子女,家長在表揚子女時,往往陷入多子女的比較。 在這種比較和競爭的環境中,孩子可能會感到極大的不安和牴觸,甚至可能無法接受自己的兄弟姐妹比自己做得更好,這將對孩子的發展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在表揚孩子的時候,要避免讓孩子陷入“能力低下”的錯誤。 父母在表揚孩子時應該強調孩子的努力,但並非所有情況都適用。 在某些情況下,父母應該謹慎地使用努力表揚,例如:第一,當孩子在乙個簡單的任務上取得成功時;第二種是孩子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仍然失敗了。 在這些情況下,努力工作對孩子的積極影響是有限的。 研究表明,在10歲左右,孩子能夠清楚地認識到努力和能力並不總是正相關,所以在這個階段,對努力的表揚反而可能是孩子認為自己無能的線索。
以上內容資訊**為網路,本文作者無意針對或影射任何真實的國家、政治制度、組織、種族或個人。 以上內容並不意味著本文作者認同文章中的法律、規則、觀點、行為,並對相關資訊的真實性負責。 本文作者對上述任何或相關問題概不負責,也不承擔任何直接或間接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