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的誘惑。
可能到年底了,關於中美脫鉤的思考很多。
今天就不說別的了,我想和大家談談這個行業,因為,這畢竟和大家的工作有直接關係。
以上海為例,它非常特殊,1 4 GDP是由外資提供的,這種結構構成在國內極為罕見。
幾年前,當傑克還看好的時候,很多財經聲音都說上海不好,因為它沒有產生優秀的本土企業家。
仔細想想,上海GDP的一半是國有的,剩下的一半是外資。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一直嚴重依賴外資和出口。 因為,我們的內需非常薄弱,我們的產業發展能力長期不如別人。 即使我們在次貸危機後拼命地試圖增加槓桿率,我們也不要忘記,這種消費的很大一部分是從之前絕望的出口中積累的儲蓄。 也就是說,從本質上講,它仍然是以出口為導向的。
了解全國實體產業鏈的朋友都知道,長期以來,上海、香港是國內極少數能夠向全國產生訂單的地區。 通過與國際市場的直接對接,巨大的需求,即使是OEM的需求,通過國內的分工,產生強烈的需求,然後中國廣大地區的產業發展和就業能力就會發生變化。
好吧,現在的問題是,老梅要斷絕這段關係了!!
大量的訂單不再發給我們的核心經濟城市,尤其是那些我們真正擁有總部經濟實力的城市,而是在空間上轉移到墨西哥這樣的地方。
換句話說,乙個強大的買家不會向乙個強大的賣家下訂單,而是將訂單轉移給另乙個供應商。
因此,當然,這對我們全國城市所依賴的產業分工有很大的影響。
但問題是,這個行業是可以扭轉的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麼在2024年初,美國將在當地建乙個口罩工廠(沒有技術門檻),計算起來需要4個多月的時間。
中國製造業之所以現在強大,是因為抓住了網際網絡泡沫破滅後10年全球過剩資本集中投資中國的機會,而不是簡單地加入WTO。 有這麼多國家加入世貿組織,其中有多少國家像我們一樣蓬勃發展
現在的核心一點是,國際資本不願意集中投資我們,尤其是在衝突非常大的工業領域,那麼我們下一步該怎麼辦?
現在國內關於這個問題的討論很多,主要是因為幾個擔憂:
1. 中國人這麼多怎麼辦?
2、我們真的能獨立打造全產業鏈嗎?
3、我們仍然高度依賴出口,未來我們該如何吃這頓飯?
4. 經濟是否會長期下滑,大規模返貧?
大家要明白,不可能找到乙個超級富豪的新暴君立即取代美國,同樣,也不可能找到乙個超級有能力的長期工人來取代中國。
中國整個製造業是靠自身努力和國際集中投資,全過程30年。
在短期內,什麼經濟體可以取代我們?
這就像美國作為世界最大GDP的老大哥地位始於2024年左右,當地土豪馬上就倒下了,怎麼可能呢?
因此,無論怎麼折騰,中國最終都會依靠美國的需要來發展自己的製造業,而美國仍然離不開中國製造。
換言之,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國際分工的角色將難以改變,甚至難以被取代。
不同的是,美國僱傭了大量的“中間人”(如墨西哥)來彌合中美之間的差距。
看看墨西哥的國際資料就知道了,既然美國已經優先培養墨西哥了,那麼理論上墨西哥現在應該賺美國的錢,賺瘋狂的錢。 然而,事實並非如此。 墨西哥的國際**仍然徘徊在赤字附近,人們根本沒有賺錢。 不僅如此,被各種**報道的越南也處於惡劣的國際形勢中,印度仍處於赤字狀態。
看來,大力的“去漢化”仍然是中國提供的最終關鍵成品,然後把這些被美國寄予厚望的新生產基地,經過加工,再轉售給美國。
除了長期推高美國的通脹水平外,這種“去中國化”還有什麼好處?
對於中國來說,雖然未來直接獲得美元將越來越困難,但推動人民幣進一步國際化,作為與這些“友好支撐”新生產基地結算的工具(印度是乙個特例)也是有益的。
不僅如此,這無異於美國幫助中國推動產業公升級,因為中國負責上游的核心裝置、零部件和原材料,然後轉售給這些初級加工國。 事實上,美國的目的已經失敗了。
承諾的“去中國化”可能會對中國造成沉重打擊,但它正在加強人民幣的國際化和中國產業的公升級。
那麼,我們現在會更樂觀一點嗎?
當然不是,不,遠沒有。
我們現在實際上非常悲慘,我們不能忘記我們有龐大的人口。
過去我們做低端製造的時候,是勞動密集型的,所以只要我們膽子大,願意吃苦,大家都有機會。
現在我們要搞技術密集型、資金密集型行業,吃苦耐勞又有什麼用呢?換言之,隨著我們的產業公升級越來越成功,人們財富的分化是不可避免的。 這是由產業規律決定的,不受制於人的主觀意志。 如果我們不願意面對這一點,那麼我們繼續生產襯衫,繼續在每條**水線上都有食物,我們願意嗎?無論如何,美國是願意的。
這也意味著,在未來中國產業公升級的階段,只有能夠參與到產業鏈前沿的人才能賺錢,而且是一大筆錢。
但是,這個門檻非常高,這也告訴我們,如果你的孩子是數學、物理和化學的尖子生,他還是有前途的。
但是,不可能每個人都是數學、物理和化學的尖子生,大多數人都不能摻雜這口。
這時,只有兩種方法可以在我們可見的手前保持穩定:
要麼學習歐洲的社會民主措施,為其他非前沿行業的人們進行收入再分配;要麼是積極發展服務業,特別是與金融屬性相關的服務業,讓這些人有機會獲得財產性收入。
如果不這樣做,那麼看看我們在2024年遇到的“現金流量表問題”,整個內需崩潰的教訓就清晰可見了。
其實,我們不要妖魔化“油炸”。 咱們要問,只要有金融屬性,哪乙個不是“投機”的?**信任、書畫甚至理財,大家都細細品味。 如果不允許,那就意味著大家只能買這個東西留著,不能增加槓桿,只能動用自己的資金。 對不起,誰會這樣做?金融市場的這種“要求”在世界上是找不到的!
隨著我們產業的公升級換代,大部分低附加值但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必然會遷出,這是產業規律,沒有辦法。 但是我們仍然有這麼多人要吃飯,要找工作,要有保障。 不得不說,這是當下非常突出的緊張局勢。
因此,在中美脫鉤的歷史程序中,一方面要繼續加強掏空美國“友好岸外包”戰略,利用好其他生產基地(不包括印度)的資源。另一方面,服務業和金融業也要有賺錢的效果。
雖然說我國人口老齡化,但也要注意,目前每年高校畢業生仍處於1000萬的水平。
從絕對值來看,我們可以擠壓世界上所有的中高階製造業工作崗位。
從本質上講,經濟是一條龐大的生態鏈,就像亞馬遜森林一樣。
我們最好減少人為定義的“這是乙個好行業”和“這是乙個糟糕的炒作”,這不符合我們自己的利益,也無助於解決就業壓力。
從這麼多年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來看,很多重大歷史節點不是人為設計的,而是巧合。 正如90年代都說過分稅制改革、銀行法改革、美元繫結、外匯管制優化等等,誰能想到,這些都會給中國加入WTO後帶來決定性的發展紅利呢?
還是要讓大家有嘗試和犯錯的機會,只有有了試錯的機會,說不定某個行業會在一瞬間做大做強。
你沒看到,當年網際網絡平台的發展就是這樣開始的嗎?這能解決多少就業問題?特別是在次貸危機之後,對中國經濟的價值是不可否認的。
中美脫鉤越是加速,中國就越要給每個人創業的機會。
這是不允許的,那是不允許的,動物精神怎麼能促進繁榮呢?
中國人很勤奮,中國人很聰明,中國人很頑強,但前提是要給大家乙個機會,這比直接給錢壓力小得多。
在國內爭奪出口市場和創業機會,已成為中國經濟必須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