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剛剛迎來了冬天的第一場雪,天氣寒冷。 然而,天津市河東區大王莊街道社會矛盾糾紛調解調解中心卻暖洋洋,工作人員正在有序接待居民。 掛在牆上的大字格外醒目,就是“群眾有理的推定”、“工作失敗”的推定、“問題已經解決”的推定,這就是河東區探索的“三推定”工作方法。
河東區以這一工作方式,化解了徵地、拆遷等各種矛盾糾紛,解決了一批“硬骨頭”“老難”問題。 河東區大王莊街道還入選全國政法委評選的“楓橋式工作方法”單位,還入選天津市虹橋區河源街道、河西區越秀路街道崗雲裡社群。
12月8日,在天津市河東區大王莊街道社會矛盾糾紛調解調解中心,基層志願調解員們正在就理解矛盾糾紛問題進行問答。 **全部由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孫凡月拍攝。
風橋人動員依靠群眾,堅持不翻不動就地解決矛盾的經驗,來源於浙江諸暨市幹部群眾的建立和上世紀60年代政法工作的生動實踐。
創新建立市、區、街道、鄉鎮**社會矛盾糾紛調解解決中心,推進訴訟源頭、來訪源頭、警察源頭“三源”治理,頒布貫徹《天津市矛盾糾紛多元化化解條例》,深入貫徹落實......“天津市政法強基工程”。近年來,天津堅持創新基層治理模式,充分發揮各方力量,傾聽民心呼聲,解民憂,化解基層矛盾糾紛,將矛盾糾紛化解到底層、萌芽狀態。
* 連續5年報案不超過100起,刑警情況連續4年下降,人民群眾安全感滿意度保持在985%以上,預防和化解衝突糾紛的能力顯著提高......天津逐步探索出一條符合法治實際化解矛盾糾紛的新路子,用“風橋經驗”描繪了金谷的新畫卷。
這是12月8日拍攝的天津市河東區社會矛盾糾紛調解與化解中心的照片。
探索“化解冤情”機制。
今年11月的一天,劉東(化名)再次來到大王庄街社會矛盾糾紛調解調解中心,與以往幾次不同的是,這次他帶來的不是“怨恨”,而是一面鮮紅的錦旗。
多虧了Street Spear Center,我終於可以安心享受退休生活了!劉東見到大王莊街道黨工委書記王巨集,十分激動。
時光倒流到今年年初,劉東心裡卻憋著一團火。 當時他年僅60歲,辦理了退休手續,由於檔案材料不齊全,在確定服役年限時出現了偏差。
就在劉東茫然無奈之時,大王莊街道社會矛盾糾紛調解調解中心伸出援助之手。 如今,劉東不僅拿到了救濟金,還順利辦理了退休手續。
為什麼在長矛調整中心能有效解決難以理解的“亂七八糟”?“這得益於矛探中心'一站式受理、包裹調解、全鏈條解決'的工作模式。 王巨集解釋了原因。
老房子很多,拆遷區大,......很多遺留問題談及大王庄街的基層治理問題,王巨集感觸最深。 每次收到“劉東式”申訴,大王莊街道社會矛盾糾紛調解調解解決中心都會第一時間搭建平台,組織涉事單位、律師、人民調解員等為群眾解讀政策,與相關部門溝通,共同制定解決方案。
實踐“三推定”工作方式,共化解徵地拆遷矛盾糾紛1886件。 王巨集說,群眾的事不是一件小事。
依託區街兩級槍偵查中心,圓滿解決了困擾河東區群眾多年的拆遷工程擾民問題,陸續洽談了拆遷安置的各類補償,將擱置多年的房產證送到群眾手中, 近1000件重複性上訪事項全部被取消......“只有化解了冤情,開啟了群眾的心扉,我們的工作才有價值。 河東區委政法委副書記胡雲峰感慨道。
這只是乙個縮影。 為構建“一站式”工作體系,及時響應群眾訴求,天津市在全國率先在市、區、街、鎮建立社會矛盾糾紛調解解決中心。 20餘個市級部門、10餘個區級部門進駐同級叉式調解中心,集調解、信訪受理、訴訟服務、法律諮詢、法律援助、心理疏導等功能於一體,逐步形成“調解優先、分級遞進、司法支援”的多元化化解工作體系和“一站式”矛盾糾紛解決模式接待、包裹調解和全鏈條解決”。
著眼於矛盾糾紛的化解,只能到乙個地方去,讓群眾的各種訴求,都能在矛式調解中心找到解決的辦法。 “許多常年上訪的人說,長矛調查中心給了他們乙個說話的地方。 中共天津市政法委基層社會治理處處長江宣子說。
不僅如此,各級黨政“最高領導人”走進中心解決問題;各部門、各部門的結合,事地聯動,矛盾的多樣化,群眾反映的問題,都能管,能管到底。 “讓群眾遇到問題、感到不公平時找個地方講道理,有人可以幫忙處理。 中共天津市政法委副書記楊建權說。
案子結案了,事情就解決了。 天津**槍排程中心自執行以來,已收到並受理群眾申訴16件320,000 件,15 件880,000 例,結案率為 973%,進一步拉近黨員幹部與群眾的距離,解決一批重點難點問題。
12月8日,在天津市虹橋區河源街道社會矛盾糾紛調解調解中心,金牌調解員正在詢問群眾的調解需求。
建隊,幹警沉“解人之憂”。
位於天津市虹橋區子牙河畔的河源街道蒙河院社群黨群服務中心,門口深藍色的“公安”和“社群法院”標誌格外醒目。
我們黨群服務中心不僅有公安機關,還有社群法院、檢察公益站等。 只要有事可做,打個招呼,大家就可以一起做事。 在蒙河園社群黨委書記尚振偉看來,他們身邊一抹深藍,不僅是一種安全感,也讓他們在解決鄰里糾紛、化解家庭結時更加得心應手。
蒙河園社群所在的河源街是虹橋區最年輕的街道,是天津市規模最大、一體化的棚戶區拆遷安置區。 2024年4月,天津市最大的棚戶區西峪莊區改造搬遷,河源街應運而生。
這裡的136棟高層住宅樓就像“豎立的小巷”,隨著居民生活方式的突然變化,鄰里矛盾和財產糾紛不斷存在,有時僅靠社群官員的力量是無法解決的。 虹橋區河源街道辦事處主任、政法委委員劉浩說。
蒙河園社群25棟高層住宅樓,5000餘人居住,老年人口多,有需要的人多,殘疾人多。 單靠居里社群幹部的力量,不能完全滿足群眾依法調處矛盾糾紛的需要。
很多問題看似小問題,卻事關各方切身利益,處理不當,容易“小問題公升級為大矛盾”。 天津市虹橋區委政法委副書記陳國奴說。 為解決這一問題,天津創新機制,讓更多的區級政法幹警下沉街頭,讓駐街政法幹警下社群,將職業法治力量延伸到基層“神經末梢”。
周警官,供熱站解決了我們供暖不熱的問題!“周警官,我們兩個家庭已經和解......群眾口中的“周警官”,是天津市公安局虹橋分局河源派出所駐蒙河園小區民警周建軍。 作為一名沉入社群的政治法制官員,周建軍在這裡被群眾視為“愛心人士”,“難找老周”成為不少居民的選擇。
不久前,小區一戶人家與鄰居因滲水發生爭執。 “問題的癥結在於維護成本太高,各方不願意承擔,所以無法達成協議。 周建軍了解情況後,立即找到物業,聯絡了專業的施工團隊,將維護成本降到最低,經過一番勸說,問題迎刃而解。
這樣的事情在河源街並不少見。 政法幹警充分發揮專長作用,與鄰里社群形成合力,成效顯著。 今年上半年,河源街道衝突糾紛數量同比減少21起98%,解決率達到98%,同比增長10%2%。
不僅在虹橋區,天津為強化基層依法化解矛盾糾紛的能力,深耕“政法強基工程”,推動政法力量下基層、辦案一線,將法治資源延伸至鄉鎮, 農村和社群,為基層組織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提供專業支援,解決矛盾糾紛到“家門口”。
如今,天津法院系統已在街道(鄉)和社群(村)建立了148個法官工作室。天津市檢察系統利用檢察聽證推動爭議解決,邀請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律師等第三方力量參加天津公安系統促進“警網”無縫銜接和“網網”聯動共治。天津市司法行政系統建立了市、區兩級人民調解專家庫。
這支活躍在基層的政治法制力量,為基層組織預防和化解矛盾糾紛提供了專業支援,許多疑難問題得到了輕鬆解決。 “楊建權說。
在天津市和平區泉愛場街道兆豐路社群“家事站”,一隊律師共同討論調解情況(攝於12月8日)。
靠一股力量,群眾糾紛“群眾化解”。
在天津市和平區泉雅昌街道兆豐路社群黨群服務中心,小院內有一間約10平方公尺的房間,裡面有沙發、茶几、書架,給人一種溫馨的感覺。 這是今年3月17日落成的兆豐路社群的“家庭驛站”。 跑了一段時間後,兆豐路社群黨委書記王玉芝嘗到了甜頭。
兆豐路小區位於天津中心城區繁華地段,產權雜項、高價值、老舊房屋,近年來天津提出城市更新規劃後,婚家庭、繼承等家庭糾紛迅速上公升。 擺在“家庭驛站”面前的,是“切切、整理、亂七八糟”的這麼一件瑣碎難事。
為了將此類矛盾糾紛的“硬骨頭”化為“纏指軟”,一批“鄰里調解員”上線,激發了“家事站”的調解能效。
現年69歲的滕昌祥是全車場街道關愛退伍軍人協會會長,也是兆豐路社群“鄰里調解員”小組成員。 今年夏天,小區一名退役軍人來到“家庭站”報案稱,他家的下水道經常被堵塞,而且因為管道與隔壁的餐館生意相連,懷疑是該生意長期排放油汙。 這幾年,他自掏腰包挖泥,心裡覺得很不平衡。 今年,他找到商家,要求分擔疏浚費,但遭到拒絕,他更是不滿。
了解情況後,滕長祥立即找到商家並多次協調,同時告知對方,需要依法依規負責處理垃圾、排放汙染物等損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一方面,他深情感動,勸對方注意鄰里關係。 經過他的耐心斡旋,雙方化解了疑慮,同意分擔費用,成功化解了衝突。
在天津市和平區泉葉場街道兆豐路社群“家庭驛站”,律師為社群鄰里協調員普及調解方法(攝於12月8日)。
“家庭驛站”自成立以來,共接待居民100餘人次,成功調解了鄰里糾紛、繼承等各類矛盾糾紛案件56起,成功率達96起5%,社群萬人比例同比下降66%7%。“群眾的紛爭,是靠群眾的力量來解決的。 全車廠街道黨工委書記陳凱用一句話解釋了這個秘密。
“家庭驛站”成立了三個衝突調解小組,包括社群網格成員、鄰里調解員、專業律師,依靠自己的力量解答居民的疑問。 “老社群往往沒有專業物業,而社群'家庭驛站'作為中立的第三方,在穩定當事人情緒、公正判斷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能夠以理性、理性將問題解答在萌芽狀態,依靠群眾自身的力量,在不離開大樓的情況下實現矛盾。 和平區政法委副書記王斌說。
社群黨委書記王玉芝(右)在天津市和平區泉車廠街道兆豐路社群“家事站”聽取居委協調工作(攝於12月8日)。
近年來,天津堅持黨的領導與動員群眾相結合,創新群眾參與和平建設的渠道,湧現出東力的“海河義警”、虹橋的“紅警”、武清湘賢等一批群眾防群治知名品牌,形成了群眾議論群眾事務的生動實踐, 群眾幫幫群眾,群眾爭糾紛群眾群眾。
堅持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立足預防、調解、法治、基層,將各類衝突糾紛解決方式納入法治軌道,為天津基層社會治理提供更加智慧的解決方案,為天津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王巨集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