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女兒班上的乙個好朋友請假回老家,連續三天沒有來上學。
我一問,原來爺爺已經去世了,全家人都回去哀悼了。
我女兒小時候從來沒有經歷過這種事情,她真的不明白為什麼人會死,和別人有關係。
看到她滿臉疑惑,我忍不住提醒她:
不要隨便問同學,她爺爺去世了,她一定很傷心,如果你問,那會是禁忌。 ”
我以為幾句話就能堵住女兒的嘴,沒想到她突然說出一句話:
媽媽,你什麼時候死?”
乍一看,我下意識地覺得有些惱火,想怪她怎麼能說出這樣的話來詛咒她媽媽。
但仔細想想,女兒這麼小,家裡沒人教她,如果她一直迴避“死亡”這個話題,她一定更好奇。
說到這裡,大多數像我們這樣的華人家庭,都不輕易談及“死亡”,甚至覺得說出與數字“4”有關的話是不吉利的。
然而,被認為是“禁忌”的東西越多,它們就越明確。
有些事情是家長不說的,孩子很難真正理解和理解。
談“死”難,不談就更難了
河南乙個一年級男生,看完革命烈士的**,突然趴在桌子上哭了起來。
原來,他害怕自己會像烈士一樣死去,如果他死了,他就再也活不下去了。
盧桂軍博士分享了乙個類似的故事。
系裡乙個**的女兒,6歲左右,在幼兒園的中產階級。
我曾經看著動畫片裡的小白兔死去,哭得很傷心。
於是他問媽媽:“媽媽,什麼是死亡?小白兔怎麼了?”
*母親告訴她,死亡就是永遠離開,與世間告別,永不回來,永不相見。
聽完後,女孩急忙問“媽媽,你會死嗎”,得到肯定的回答後,她嚇壞了,崩潰了,哭了起來:
不,媽媽,你不能死,你死了怎麼辦?沒有媽媽,我活不下去。 ”
然而,母親並沒有太在意,認為孩子只是一時的任性。
結果第二天,小女孩抱著媽媽不讓媽媽去上班,一直哭著尖叫,不管媽媽怎麼哄,都沒有任何效果。
陸醫生得知情況後,一針見血,指出了問題所在
孩子第一次面對死亡,卻沒有得到正確的回應,於是她本能地無法接受事實,尤其害怕母親的“死亡”。事實上,大多數孩子在3、4歲的時候,就已經能理解“死亡”的概念,比父母想象的要早。
然而,與“生”相比,他對“死”的理解是膚淺和片面的,他根本不知道具體的結果。
如果他沒有得到正確的答案,或者被錯誤的暗示和引導,在他的小腦袋裡,他只會繼續放大“死亡”的恐怖。
當他想到自己的父母會死去時,他很難控制自己不去想象和誇大這個可怕的事件。
美國勵志演說家莉絲·默里(Lise Murray)曾在暢銷書《風雨哈佛路》中發表演講。
小時候,媽媽病得很重,那時候腦子裡滿是垂死病人的身影,嚇得不停地顫抖,眼淚流淌。
可是,媽媽卻裝作一副輕鬆的樣子,總是說她沒事,說她沒事。
於是,她抑制不住內心的崩潰和悲傷,為母親的死而自責,瘋狂地咒罵自己。
死亡確實是乙個難以言喻的沉重話題。
很多家庭拒絕談論這件事,認為如果他們不談論這件事,他們的孩子就不必過早地面對壓抑的氣氛和生死的沉重。
然而,如果孩子得不到正確的回答和答案,就容易產生各種錯誤和荒謬的想法,一旦無法理解“死亡”的含義,他們就會生活在恐懼和悲傷中,未來會有無窮無盡的煩惱。
孩子對死亡越無知
你越不能珍惜生命本身
哲學家薩爾瓦特曾經說過:“認識死亡就是更了解生命。 ”
換句話說,如果孩子不知道“死亡”代表生命的終結,他們就無法理解生命的價值。
有時因為把生死當兒戲,會做出難以理解的過激行為,傷害他人,傷害自己。
不久前,浙江杭州的一家寵物店。
兩個小男孩看到店裡沒人,地上躺著乙隻小奶貓,覺得好笑,就把貓放在狗籠裡,讓狗咬貓。
戲弄了一會兒後,他又把小貓扔到地上,重複了好幾遍。
聽到店家監控傳來的訓斥聲,兩人立即逃走,但不到一分鐘,他們就轉身繼續虐待小貓。
而這種行為對他們兩人來說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之前被警告過,也通知了家長,但家長基本不在意,任由孩子肆意虐待小動物。
或許在他們眼裡,這些貓狗的命都不是命,死了也會死,畢竟是“殺貓”≠“殺人”。
但你知道嗎?
美國專家做過一項調查,發現有虐待動物經歷的人中,有70%的人也有其他犯罪記錄。
在我國,也有大量研究指出,當今青少年犯罪、自殺意圖或行為都與對死亡缺乏認識和對死亡的錯誤認識有關。
你還記得失蹤106天,最終被證實自殺身亡的胡新宇嗎?
臨終前,他整天說著“活著沒有意義”,從來不想父母死後該怎麼辦,別人怎麼想。
還有上海跳樓的14歲女孩,遺書上寫著,“我消失也不錯,我不怕。
他們都是父母期待長大的孩子,用努力培養。
但他對死亡一無所知,錯誤地把“死亡”當成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以為自殺就是徹底解脫。
多麼愚蠢的孩子,多麼尷尬的教育現狀!
我不知道死亡,我不知道生命。
他們缺乏對“死亡”最基本的知識和敬畏,不知道逝去意味著什麼。
在這樣的發呆中長大的孩子,只會鄙視生命的價值,一點一點地變得冷漠無情。
眼睜睜看著生命的流逝無動於衷,眼睜睜地看著有人受傷不關他們的事,就算是用鋒利的刀指著自己,也不會躲閃,也不會珍惜。
是時候了,告訴孩子關於“死亡”的真相。
主持人白岩松有一句刺心的話:
中國人在談論死亡時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未真正教過死亡。 ”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要階段死亡和“新生”一樣,是每個人,包括兒童,都需要學習的科目。
不要因為父母避免談論它或過度修飾而引起孩子的認知偏差。
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健康順利地成長,體會到生命的可貴,請告訴他關於“死亡”的真相,給他上一堂真正的“死亡教育課”。
結合不同年齡兒童對“死亡”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我們可以遵循三個階段:
4 歲的嬰兒期和幼兒期
在這個階段,雖然孩子對死亡沒有任何改變,但他會因為與照顧者和心愛的事物分離而感到悲傷、害怕和恐懼。
在他的認知中,母親不在身邊,他最喜歡的玩具也不見了,也就是說,沒有人想要它們,也沒有東西。
因此,死亡可以用隱喻和類比的方式來解釋,讓他明白這種分離和分離的感覺有點像“死亡”。
但記得告訴他:爸爸媽媽會一直陪在你身邊,善待你的玩具,玩具永遠屬於你。
7歲的童年
在4歲時,孩子們開始對死亡感到好奇,有一定的探索慾望,並想弄清楚發生了什麼。
這時,請好好跟孩子說話,或者用科學繪本引導孩子了解:
死亡代表生命的終結,意味著消失,消失。
有時也與危險的事情有關,所以沸騰時不要碰水,遠離裸露的電線,看紅綠燈......旅行時
當他對世界的感知有了更好的建議,懂得如何保護自己時,他就不會一直處於恐慌之中,而是會慢慢了解死亡的自然現象和過程。
12歲青少年
進入小學後,孩子們對健康、健康、生命科學有了更多的了解,有了自己的獨立思考。
這時,家長要正視“死亡”這個話題,不要把死亡與鬼魂、虛幻的東西混為一談,以免誤導孩子的認知。
利用科普課、紀錄片、動畫片或適合這個年齡段兒童的影視作品,用科學的態度解釋死亡,讓孩子更好地理解這一自然規律。
通過引導孩子觀察自然,體驗周圍的所見所聞,也可以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生死。
18歲的青春期
青春期的孩子開始思考“生與死”這個哲學話題,這是他們可以在他們感興趣的事情上,在新聞上做這件事的時候**。
傾聽他們對人生的理解和看法,引導他們思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
也可以在清明節、新年期間帶孩子回家掃墓、祭祀祖先,也可以在家舉行儀式,向孩子講述祖先和已故親人的生平事蹟,讓孩子體會到生命的獨特性。
只有當孩子清楚地認識到生命是有限的,也是寶貴的,他才能學會珍惜現在的生命,在內心變得堅強和有愛心。
如果下次孩子再問:“媽媽,你什麼時候死?”
我不會再迴避或批評她無知,而是耐心地向她解釋
寶貝,媽媽很高興你問了這個問題,而我的下乙個答案,請不要感到慌亂、不安、......
無論什麼時候媽媽不在身邊,請記得好好過好每一天,珍惜當下,媽媽會永遠愛你,祝福你。 ”
生活充滿了教育。
利用每乙個機會,用智慧和愛來回應你的孩子。
相信我們的寶寶會更加珍惜“生命”,重新獲得前進和成長的動力。
100 幫助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