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省、市利好政策的支援下,高度重視老舊社群改造,以“統一規劃設計、統一組織建設、統一施工監理、統一工程決算、社會整體力量”為工作原則,通過引領、居民參與、年度實施,建設宜居城市。 據統計,自2024年以來,共有14家64億元,共改造老舊小區235個,改造9萬餘戶,惠及居民25萬餘人。 通過改造,老舊小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市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顯增強。 主要做法是建立“三機制”,突出“四個特色”。
建立“三重制”。 一是建立統籌協調機制。 為加快整治工程實施,鷹潭市成立了由市第一分管領導、全市住建、發改、財政等部門牽頭的全市老舊社群改造工作指揮部和貴溪市余江區、嶽湖區**主要負責同志擔任副指揮員, 舊小區改造工作指揮部負責組織協調改造工作的整體進度。老舊小區改造專案由區(市)實施,由市全權下放,立項、審批、建建申請等相關手續由當地政府批准。 二是建立全民參與機制。 按照共建共管、共評共享的理念,推進老舊社群改造改變**,群眾取主意;改革好不好,群眾會評判,落實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選擇權、監督權,把“我要建”變為“我要建”,讓群眾當“主角”。 在改造過程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社群中的作用,黨員先鋒隊全面參與舊改造工程規劃、設計、施工、驗收的全過程監督。 三是建立長效管理機制。 小區改造後,各小區基本成立了業主委員會,建立了以物業委員會為主體、社群居委會全力配合、物業服務企業參與的議事機制,引導居民協商確定改造小區的物業管理模式。 同時,引進國有控股物業管理公司,管理層採取點菜式服務,有效降低物業收費,並逐步引導居民繳納後期物業管理費,目前已進駐11個社群,惠及居民9000餘人。
突出“四個特色”。 首先,功能轉換的背景很厚。 圍繞房屋功能提公升和基礎設施維護,累計開展外牆維護保潔147萬平方公尺,道路從白到黑40萬平方公尺,清理改造化糞池104個,改造綠化12萬平方公尺,安裝路燈5408盞,規劃停車位5697個。 二是為便利的轉化增添真色。 在老舊社群打造“15分鐘生活圈”,將養老服務、健康服務、電梯、超市、學校等公共功能嵌入社群,進一步優化生活服務質量,為市民帶來真正的便利和幸福。 改造後,依託社群嵌入養老機構,共建成老年人食堂21座,助餐服務覆蓋40多個社群(村),每天服務1500餘人次,共安裝電梯105部。 三是提公升智慧型化改造質量。 通過老舊小區改造,在基礎設施公升級的基礎上,安裝了天眼、高空拋物線監測等智慧型監控系統,基於物聯網建設,開發了智慧型書屋、智慧型充電樁等多種智慧型應用,安裝了2萬餘臺智慧型消防終端裝置。 四、海綿改造突出鮮豔色彩。 通過建設下沉式綠地、生態植草溝、生物滯留池、海綿植物苗等措施,有效控制小區地表雨水徑流,從而實現“小雨不濕鞋、大雨不澇”。 汙水處理的質量和效率將與海綿城市建設和老舊社群改造有機結合,實施雨水和汙水分流,系統解決雨水、汙水和內澇問題。 截至目前,海綿建設已覆蓋鷹潭雅典城市社群等47個老舊社群改造專案。
作者:王恆志,江西省鷹潭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總工程師)。
責任編輯: 苟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