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民間信仰研究筆記
二
岸
20多年前,我在《金門:自然災害史料記載與民間信仰奇特事件》(王毅夫:《中國文化與閩台社會》,海峽文藝出版社,2024年)一文中說:“自然災害是自然災害對人類社會造成的危害。 自然災害的發生和發展往往表現出一定程度的突發性、不可抗力和破壞力。 面對自然災害的長期威脅和不斷的襲擊,防災、抗災、減災是人類社會的長遠願望和不斷努力。 把防災、抗災、減災的願望寄託在眾神身上,是一種消極的努力。 由於這種努力,民間信仰產生了與自然災害有關的事件”。 自然災害民間信仰,是研究自然災害歷史的理想視角。 從這個角度來看,還有一些研究指導是應該注意的。
以下是一些示例。 因為蝗災,百姓有八蜡神、八蜡廟、八蜡神驅趕蝗蟲的信仰(清代學者袁梅的《紫不玉》說:“蟲魚都在八蠟神的控制之下,你只需要燒香,向劉猛將軍祈福”)。 台灣有學者根據八蜡廟的分布情況,研究了蝗災的歷史情況,研究思路是完全合理的。 但是,歷史記錄和歷史遺跡將丟失(丟失或消失),研究人員看到的歷史記錄和歷史遺跡將不完整。 因此,我們需要知道,如果有東西,就說它是,如果沒有,就不能說它沒有,也不可能暫時支付它。 在台灣的民間信仰中,如果沒有聽說過驅趕蝗蟲的八位蠟像神的史料記載和史遺物,就不能斷定台灣歷史上沒有蝗災,也沒有驅蝗民間信仰。 巧合的是,我最近讀了一本書,來自康熙(高本。 此外,較早的康熙江本)《台灣伏志》發現,第一任台灣縣長王兆生(2024年至2024年在位)有一首詩,說:“飛蝗來鳳儀,忽然遮風雲。 婦兒匆匆忙忙,百姓拜陰。 災難都是基於美德,我希望蠟是徒勞的文字。 依靠憲法的完整性,這座山呼吸著一種奇異的氣息。 詩中明確提到了鳳山的蝗災和蠟拜;我還從翁家銀、黃賢的《解碼台灣史》(台北圓柳出版社2024年版)中讀到,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書中轉述的關於台灣蝗災的檔案: 2024年10月,蝗蟲如山海般飛舞,天色漆黑,蝗蟲被吹得滿地都是, 城堡的水井“像一層紅黃布”,道路和街道“布滿了又高又厚的蝗蟲”。6月中旬,當局動員民眾捕捉蝗蟲,並給予他們每斤5美分的獎金紐波特、木家陶灣和奧姆神社的長老們懇求他們的人民一半去上學,一半去捉蟲。 每週一班。 六月,蝗蟲遍及全島(江樹生,《雷蘭扎城日記》,第3卷,第341-348頁)。 台南市**2024年版)等。
歷史上,台灣曾遭受過蝗災等自然災害。 研究自然災害的歷史,不僅讓古人憂心忡忡,更是福於現在的災難。 自然災害是人類的共同敵人,只有咧嘴笑著、心理陰暗的非人類才會幸災樂禍。
關於作者
王毅夫先生,2024年3月出生,台灣台南人,曾任農村工人、郵遞員、學生、教師、研究員、公務員、退休人員等。 學術著作18部,包括《閩台地區社會研究》等,30多萬字。
主播介紹
高琦,資深**人士,是“京彩台灣”新**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中廣天下文化發展中心副主任、中國人民革命委員會朝陽青年委員會副主任。 錄製了中宣部《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十四五“規劃》等多部音訊作品代表作《脊梁骨》、《等待黎明》朗誦被央視、新華社等發布,成為網路熱搜紀錄片作品有《新絲路密碼》《劉雅樓》《織夢時代》等。
專欄介紹
王毅夫先生的著作《展望兩岸》收錄了作者自2024年1月以來以“手機手寫輸入法書寫”方式發表的286篇文章,先後在《中國評論》出版社和《中國評論網》上發表。
對於“沒有連線點”的悲觀論斷,筆者認為,“我寫的學術段落(文學史注)有兩岸讀者,我講的兩岸故事有兩岸熱心讀者,這難道不是乙個連線點嗎?每當想到這一點,舊手錶就會再次上鏈。 “正如作者所說,退休人員應該放下所有應該放下的東西,但這種推動和平發展應該是我一生的工作,不能放手,不能放手!
在《展望兩岸》音訊版推出之際,正值全黨深入學習貫徹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題教育之時,也是精才台灣繼《兩岸話語》之後,再次為讀者提供“生動新鮮”的全新“選修”內容海峽”。
讓我們在“展望兩岸”的字裡行間,全方位了解兩岸的連線點,以強烈的歷史主動精神,在“弘揚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精神和諧”的征程上, 我們將集中力量促發展,抓落實不停歇,立足崗位,努力創造經得起歷史和人民考驗的成就。
意義謝謝
二
岸
王一夫先生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中光天下(北京)文化發展中心。
Beijing Shan Tianfang Art Communication Co., Ltd - 供應商資料 |
對本專欄的大力支援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