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經的途中,孫悟空不止一次問觀音菩薩:十萬八千里之外,我老孫子一天就能來回奔波,為什麼要讓乙個老和尚跋山涉水學習經文?觀音菩薩剛才說:只有歷經磨難,才能得到真經。 但具體原因,觀音菩薩卻始終沒有仔細解釋。
從解決問題的角度來看,孫悟空架筋斗雲學經,唐僧跋山涉水學經,但方法不同,但這兩種方法都能到達西天,按理說他們能得到真經。 若是佛祖要唐僧涉山涉水學經,就是要顯示**的珍貴,唐僧要珍惜。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有很多方法可以獲得成功。 但是,一條路徑只屬於乙個人;也可以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 比如研究中國哲學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不同的材料,不同的難點,但最終都達到了相似的境界。 以“天人合一”問題為例。 通常,我們說人的理性符合天理,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但牟宗三先生說,儒家思想的焦點是人如何體現天道。 天道是天道,天人合一是天人合一。而錢牧先生的表態,就是“的統一”。 性是人性,道是天道,人性是理性,天道也是理性,人性與天合一,即天人合一。 總的來說,中國古代思想的核心是順應自然規律。 所以中國古代哲學作為乙個整體是自然主義哲學。
換句話說,不同的人,通過不同的語言,使用不同的材料,研究同乙個問題,最終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 應該說,這些研究的意義並不完全在於結論,而在於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具體問題。 這就像同乙個主題,不同的人選擇不同的素材來寫,會有不一樣的故事情節,有的人喜歡怪異,有的人喜歡溫暖。 但不管是溫暖的還是怪異的,主題最終都能凸顯出來。 整個文化的繁榮也是以這種方式完成的。
簡單來說,要達到一定的目標,取得一定的成功,就必須堅定不移地朝著乙個方向前進。 今天我覺得這個方法不錯,用這個方法;明天,如果你認為那個方法很好,你就會再次學習那個方法,最後,你只會一無所獲。 其實孫悟空的翻筋斗雲未必完全有效,他不是也被黃風妖的風蒙蔽了雙眼嗎?他不是也被紅孩的火燒死了嗎?因此,即使是孫悟空也會遇到困難,區別僅在於困難的大小和數量。
人生的每一條路都有艱辛和障礙,沒有好事和壞事。 在某種程度上,你選擇的路徑是最適合你的路徑。 你生命中的每一步都決定了你的最終走向。 唐僧是凡人,只能跋山涉水學習經文;孫悟空是散仙,有法力,所以可以向西天架筋斗雲。 然而,學翻筋斗,成為散仙,孫悟空也經歷了無數的磨難。
永遠不要以為別人的生活總是光鮮亮麗的,因為你不是別人,不知道別人吃了什麼, 別人向你展示的只是他們生活中最好的一面。 你要走的路也是美麗而令人羨慕的。
通過走自己的路,盡一切可能克服路上的困難和障礙,你也可以成功並找回自己的經文。